“做出一泡好茶,就像完成一件藝術(shù)品,讓人欣喜若狂?!边@是應魁壽做出好茶時的感受。
應魁壽指導女兒審評茶葉
應魁壽介紹做茶經(jīng)驗
在他眼里,一旦茶葉做成功了,盡管熬夜通宵,人也會馬上精神起來,所有疲勞都拋到九霄云外。甚至還要親自去炒茶,生怕師傅炒壞了。后續(xù)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也會加緊監(jiān)督。
“好茶是一個精神支柱,是一種信仰。當你聞到整個茶間散發(fā)出來的香氣,情緒就會異常高漲,倍感精神?!睉龎壅f。
應魁壽是武夷山市天心應家茶廠的負責人。
“要想自己的茶葉有名氣,就得認真對待每一道工序”
說起“天心應家”,武夷山的許多茶人會說“那是一個獲獎專業(yè)戶。”從2007-2008年連續(xù)兩次摘得品種狀元后,天心應家茶廠年年都是武夷山斗茶賽上的獲獎??汀?/p>
斗茶賽不僅讓應魁壽負責的天心應家茶廠獲得諸多贊譽,也讓他始終保持著對制茶技藝的認真對待。
“從采摘到焙火,每一道工序,我都認真再認真?!睉龎壅f。2007年年初,當?shù)弥謇飳⑴e辦斗茶賽后,他便暗自下了決心。
應家祖籍江西省上饒市董團鄉(xiāng)。
1937年,應魁壽的父親應立炎便來到武夷山天心村,在泉州籍張元美的盧岫茶廠里務工。因為人忠厚、做事勤快,被老板委以重任,彼時的職位相當于廠長,主要負責茶廠里大大小小的茶山管理、茶葉種植以及生產(chǎn)等相關事宜。新中國成立后,應立炎獨立操持起倒水坑茶廠,為子孫后代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應魁壽的做茶“技術(shù)”,一半是來自父親的言傳身教,一半是靠自己摸索領悟。1981年茶園包產(chǎn)到戶,各家各做各的茶。那時的應魁壽已經(jīng)是個大孩子,每當做茶大忙時節(jié),家中人手不夠,他就向?qū)W校請假回家?guī)兔?。他從父親的一招一式中耳濡目染,學會了做青、焙火、拼配,學會看湯色,聞茶香,沖泡品嘗。漸漸地,父親把做茶的“接力棒”傳給他,讓他繼續(xù)接力獨擋一面。
采摘、曬青、做青、炒青、揉捻、烘焙……武夷巖茶的道道工序環(huán)環(huán)相扣,每一道都是茶葉品質(zhì)的保證,每一道都容不得馬虎。
“既然準備去參賽了,想獲得名次了,你就得從頭到尾都認真對待?!睉龎壅f,“茶葉品質(zhì)好,才是自己的茶葉出名的關鍵。要想自己的茶葉有名氣,就得認真對待每一道工序?!?/p>
“參賽的茶要認真對待,沒參賽的茶也要認真對待”
參加了斗茶賽,拿到了名次,這樣的茶是一個茶廠的門面?!暗粋€茶廠,不可能只有獲獎茶?!睉龎壅f,“所以,參賽的茶要認真對待,沒參賽的茶也要認真對待。只有這樣,廠里才能有很多好茶?!?/p>
“做一杯干凈的茶”這是應魁壽給自己定下的做茶標準。何謂“干凈”?他的理解是:山場正宗是基礎,山場的地理環(huán)境和自然條件不具備,茶葉內(nèi)質(zhì)差,手藝再精也難做出好茶來。山場好工藝還得精湛,做茶的道道工序來不得半點馬虎,青要做熟,火要焙透,否則好山場也做不出好茶來。
應魁壽的做茶心得是:做茶講個文火慢燉,慢工出細活,也講究“望聞問切”。只有不斷比較,悉心領悟,精心制作,虛心向他人學習,才能做出一款讓自己滿意,讓別人認可,讓客戶叫好的好茶。另外,茶水要做到入口清香,回甘流暢,沒留一絲雜味。
他認為,做茶師傅就像一個根雕作者,一次次雕琢,打磨,拋光,才能打造出一件有形象、有思想的藝術(shù)精品來。每一件根雕作品是這樣,每一泡茶也是這樣。
“天心應家”四個字,是應魁壽自己寫的。早年,在沒能找到書法家給自己題字的時候,他硬是把這四個字中的每一個字,練習了近百遍。
香、清、甘、活,是武夷巖茶的魅力所在。然而,要讓自己的茶具備這樣的品質(zhì),需要做茶人不斷地實踐,感悟出經(jīng)驗,體會出道道,精益求精地去打造每一款茶。
如今,年近60的應魁壽師傅,把天心應家的接力棒傳給兒子應建強?;旧现挥忻磕甏翰杓緯r,他負責把好品質(zhì)關。他說,茶門深似海,永遠做不完。人要活明白,該放下時就得放下,讓年輕人接著干。他相信,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后人超前人,兒子有知識、有想法、有擔當,做茶一定會比他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