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jié),走進寧德市古田縣吉巷鄉(xiāng)前垅村,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一座座光伏菇棚。大片的光伏板在藍天的映襯下,將光能源源不斷地轉化為電能。光伏板下,一座座設施大棚整齊排列,村民正在種植猴頭菇。
前垅村是猴頭菇栽培大村,年種植猴頭菇1000萬筒,年總產值近4000萬元,被譽為“全國猴頭菇生產第一村”。2019年,前垅村黨支部牽頭,發(fā)揮黨支部的組織優(yōu)勢與合作社的產業(yè)優(yōu)勢,聯合周邊7個村黨支部成立昊達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經營菌包制銷、猴頭菇生產銷售等項目,形成“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村+軟弱渙散村”的經營模式,涵蓋金融信貸、技術培訓、就業(yè)推薦等服務,全方位帶動農民增產增收。
“食用菌長久以來的生產習慣是菇棚頂上鋪茅草,黑色塑料做幕布,安全系數差。兼之管理水平參差不齊,生產觀念老舊,廢料隨意傾倒,病害時有發(fā)生,村民生產生活深受影響。”前垅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倪澤峰介紹,2019年起,前垅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引進了光伏菇棚項目。農戶將原有的舊菇棚流轉給村集體,通過“合作社+企業(yè)+農戶”的方式,原拆原建,新菇棚主體和光伏頂部分由企業(yè)投資建造,政府配套基地水、電、路等設施。拆舊建新的農戶享受新菇棚免費入駐,新增菇棚由村集體面向其他農戶出租,形成“農戶享有菇棚內部使用權,企業(yè)享受光伏發(fā)電收益,村集體享受土地租金收入”的三方共贏局面。
“菇架也更新換代,從原本的5至6層增加到8至9層,單個菇棚的生產能力至少提升了20%;水電路網‘三通’,生產車輛直達菇棚,生產效率大大提升。”談起光伏菇棚的好處,園區(qū)農戶葉智杰連連稱贊。
據了解,光伏菇棚項目每年可為前垅村增加村財收入2.43萬元,帶動7個鄰村增加村財3.2萬元,扣除用于集體公益事業(yè)的分紅,其余收益按照股份進行分紅,農村經濟“造血”功能不斷增強。群眾通過削菇、培養(yǎng)苗包等方式在合作社務工,實現“家門口”就業(yè),每年共計增收176萬元。
年年收獲季,家家烘菇忙。菇棚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擺上案頭。豐收之時,各家各戶在門口點燃土灶烘干猴頭菇,寸步不得離,烘干一灶菇耗時往往在25個小時以上。費時費力不說,燃燒菌棒既產生煙塵污染空氣,又帶來火災隱患。今年,合作社籌劃了電熱泵烘干灶集中項目,項目總投資400萬元,項目前期鼓勵村集體與村民以資金、技術等形式按4∶6比例入股,享受收益分紅,項目投入使用后預計年收入達40萬元。該項目使用電熱棒技術取代每家每戶的廢料烘干灶,操作簡單,品質穩(wěn)定,清潔節(jié)能,還能對光伏的電量進行就地消化。
“我們村不僅要算經濟賬,也要算民生賬??鄢a成本后,每年合作社收益的分紅按照5%、3%、1%比例分別存入公積金、公益事業(yè)、村集體賬戶,用以保障孝老食堂運營、加強貧困戶慰問、開展公益活動等?!蹦邼煞逭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