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這里能發(fā)展得這么好!”來自龍巖市上杭縣2025年新農人和美鄉(xiāng)村“建造師”專題培訓班的學員黃仁貴(化名)面對筆者說。
當地如何以“千萬工程”為指引、以“跨村聯建”為抓手推進鄉(xiāng)村振興?筆者跟隨上杭縣2025年新農人和美鄉(xiāng)村“建造師”專題培訓班學員們,一同走進長汀縣南山鎮(zhèn),實地學習南山鎮(zhèn)通過打破村域界限,整合資源要素,串聯紅色文化與特色產業(yè),推動“跨村聯動、全域振興”,打造出可復制、可推廣的鄉(xiāng)村振興樣板。
聯建聚能 打造共享紅色課堂
在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長汀段中復核心區(qū),“跨村聯建”的成效尤為顯著。南山鎮(zhèn)突破區(qū)域壁壘,將中復村、橋下村、塘背村等周邊村落的紅色資源“串珠成鏈”,形成全域紅色教育矩陣。
學員們先來到“紅軍長征第一村”中復村,只見昔日分散的歷史建筑通過活化利用連成一片,老舊民居被統(tǒng)一改造為紅色展館、研學民宿,既保留了古村風貌,又實現了“一村資源、多村共享”。
培訓班學員在中復村古厝進行考察學習
隨后,大家走進橋下村紅二十四師師部舊址,該舊址與周邊革命老村落保護同步推進,這里不僅是油茶產業(yè)的示范地,更是紅色革命保護遺址,讓學員們在了解油茶種植技術的同時,感受“紅色資源+綠色產業(yè)”的跨村融合模式。
以“長征起點,紅色中復”為主題,這片跨村聯動的區(qū)域已成為教育型鄉(xiāng)村文化會客廳?!耙郧案鞔甯鞴芤欢危Y源分散難成氣候,現在‘連’起來后,紅色故事更完整,教育功能也更強了?!敝袕痛逦幕瘏f管員鐘強介紹,這種模式讓紅色資源從“單打獨斗”變?yōu)椤氨F發(fā)力”,為學員們展示了資源整合的強大效能。
學員們從當地紅色文化氛圍中汲取發(fā)展理念
聯建興業(yè) 鋪就科技興農路
產業(yè)振興中,“跨村聯建”同樣發(fā)揮著關鍵作用。在楊謝村得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化百香果種植基地的科技范兒讓學員們眼前一亮。而這一技術不僅服務本村,更通過跨村合作輻射周邊村落,形成“技術共享、市場共建”的產業(yè)鏈。
學員們考察學習標準化栽培技術
“我們的種植技術會定期向周邊村的農戶開放培訓,大家一起搞標準化種植。”企業(yè)負責人鐘海洋介紹,依托跨村產業(yè)聯盟,百香果種植已從楊謝村擴展到鄰近村落,統(tǒng)一的技術標準和銷售渠道讓小果子成了“致富果”。
聯建增效 盤活文旅新經濟
塘背村的鄉(xiāng)村運營實踐,同樣離不開“跨村聯建”的思路。以羅洪標將軍故居為核心,該村聯合周邊村落共同挖掘塘背暴動歷史,聯合打造紅色旅游線路。
專題培訓班合影
學員們看到,將軍故居與周邊村落的民宿、農家樂聯動運營,游客參觀故居后,可到鄰村體驗農家菜、住特色民宿,形成旅游閉環(huán)。
中復村兩委干部鐘椿源說:“以前各做各的,游客留不??;現在連起來后,服務鏈條更完整,村民收入也翻了番。讓學員們明白,鄉(xiāng)村運營不是‘一村之事’,通過跨村整合住宿、餐飲、文化等資源,才能讓鄉(xiāng)村更有吸引力”。
此次培訓中,南山鎮(zhèn)“跨村聯建”的實踐讓學員們深受啟發(fā)。大家表示,將把這里的經驗帶回去,打破村域界限,整合資源、聯動發(fā)展,讓“千萬工程”的種子在更多鄉(xiāng)村生根發(fā)芽,結出全面振興的碩果。(鐘椿源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