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生病,難免選擇用藥治療。但是你知道嗎?有些時候,用藥不當會導致人聽力減退、耳鳴、眩暈甚至耳聾!
據(jù)悉,我國目前共有近300萬聽力殘疾人,而藥物已經(jīng)是導致耳聾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天,我們就好好了解這些耳毒性藥物。
目前認為,藥物耳毒性主要是損傷到了感知聲音的內(nèi)耳(引起聽力障礙、耳聾)或者前庭(引起空間定位障礙、眩暈)。當然,也可能與某些遺傳因素有關(guān)。需要注意的是,嬰幼兒由于各方面生長發(fā)育尚未完全,更容易受到藥物損害。總的來說,導致耳毒性的藥物可以分為六大類。
一、抗菌藥物
首先,要知道的就是氨基糖苷類抗菌藥。該藥物可以損害內(nèi)耳感受器,從而引起聽力和前庭障礙,發(fā)生率高達20%-30%。而且,這類藥物導致的耳蝸損害大多不可恢復,也就是永久性耳聾。其主要包括鏈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等,需要高度重視。
相對氨基糖苷類抗菌藥來說,其他抗菌藥物導致的耳毒性比較輕微,多為可逆性(及時停藥可恢復),但也有少數(shù)病人導致永久性耳聾。其他抗菌藥包括大環(huán)內(nèi)酯類抗菌藥,如紅霉素等;四環(huán)素類抗菌藥,如多西環(huán)素、米諾環(huán)素等;糖肽類抗菌藥,如萬古霉素、替考拉寧等;氟喹諾酮類抗菌藥,如諾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以及青霉素和頭孢類抗菌藥。
二、解熱鎮(zhèn)痛藥
解熱鎮(zhèn)痛藥就是常說的止痛藥,主要包括水楊酸制劑、對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布洛芬、吡羅昔康等。這類藥物的耳毒性主要與長期使用或者劑量蓄積有關(guān)。反應一般比較輕微,在停藥2-3天能夠消失,少數(shù)病人可能導致突發(fā)性耳聾。
三、利尿劑
利尿劑主要是用來促進尿液排出的,特別是對于一些水腫的病人。具有耳毒性的主要是一類髓袢利尿劑,包括呋塞米、布美他尼、依他尼酸等。這類藥物主要引起可逆性的損傷,及時停藥后可能恢復。而且與用量有關(guān),用量越大,發(fā)生的危險更高,所以目前臨床上用的一般是比較小的劑量。
四、某些抗腫瘤藥
主要是鉑類抗腫瘤藥,藥物危害和劑量有關(guān)。其中順鉑的毒性比較大,一般不可逆,卡鉑及奧沙利鉑大多比較輕微。此外,還有一些其他抗腫瘤藥物也存在耳毒性,如烷化劑、長春新堿、甲氨蝶呤、博來霉素等。
五、局部麻醉藥
局部麻醉藥如普魯卡因、利多卡因、丁卡因等,即使在劑量很低的時候也能進入內(nèi)耳,造成聽力損害,主要表現(xiàn)為耳鳴和聽力下降。
六、其他
其他還有一些藥物具有耳毒性。如治療瘧疾的氯喹、奎寧、乙胺嘧啶等;重金屬如鉛、汞、砷、鉈、鎘等;大劑量靜脈滴注硝酸甘油;男科用藥西地那非與他達拉非等。
哪些人群容易發(fā)生藥物性耳聾呢?
1.特殊人群如嬰幼兒、孕婦及老年人。其中,最需要重視的嬰幼兒,很多耳聾患者是在2歲以前使用抗菌藥導致的。
2.腎功能不全的患者。 這些人群因為藥物排泄障礙,可能導致藥物的過量蓄積。
3.曾有聽力損傷的患者或者有遺傳性耳聾家族史的。由于本身聽力受損,所以更加脆弱,更容易受藥物損傷。
4.使用兩種或者以上耳毒性藥物的。這些患者的發(fā)生風險加倍,而且發(fā)生嚴重毒性的風險也提高。
如何避免藥物性耳聾呢?
很多藥物的耳毒性和藥物的劑量或者累積有關(guān),因此在用藥時要注意;用藥時盡可能選擇毒性小的藥物;盡可能選擇合適的、最小有效劑量,劑量越低則風險越小;口服比靜脈輸液相對安全;用藥的療程避免過長;用藥時,對藥物濃度監(jiān)測等。
同時,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是關(guān)鍵。很多藥物的耳毒性在發(fā)現(xiàn)初期,及時停藥,同時給予一些輔助治療藥物能夠改善病情,能夠完全恢復。如果發(fā)現(xiàn)較晚,或者損傷比較嚴重的,很少能夠恢復!所以,在上述藥物使用過程中,一旦發(fā)現(xiàn)耳朵脹滿感、耳鳴、眩暈、聽力下降、平衡失調(diào)、突發(fā)性耳聾等癥狀,要立刻停藥,及時就醫(yī),避免進一步惡化,甚至導致永久性耳聾。
綜上所述,很多藥物的耳毒性與藥物的劑量或累積有關(guān),用藥時要謹遵醫(yī)囑,避免自行服用。特殊人群更要提高警惕,一旦發(fā)現(xiàn)不適,立刻停藥就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