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沙漠邊緣的“幸福指數”能有多高?范云孝這幾年對此深有體會。從過去“一年一場風,一刮刮半年”的沙塵暴中走出來,現在每天在棗園里打盹兒,擁有了水電暖齊全的四合院。
范云孝家所在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庫爾干村,位于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從2015年3月起,若羌縣對全縣48個村莊的供水、污水處理、庭院美化、道路硬化、節(jié)能亮化等公共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升級,打造若羌“幸福鄉(xiāng)村”。
“我們住在農村,享受的卻是城里人的生活。比起以前,日子過得100分?!狈对菩⒄f。經過兩年建設,村里有了整齊的道路與路燈,喝上了高標準過濾的純凈水,村子干凈了、變綠了,風沙也小了,徹底告別了“澇壩水、全土路、大風刮”的生活。
與范云孝同樣享受基礎設施提升帶來新生活的,還有若羌縣的5520戶人家。買買提·艾合買提通過異地搬遷項目,從200多公里外的牧區(qū)遷至英蘇牧業(yè)村,結束了游牧生活,改變了孩子的命運。
“我小時候在牧區(qū),上學的路要走整整3天,初中畢業(yè)就沒有繼續(xù)學業(yè),現在孩子的幼兒園就在幾百米外。”買買提說,在牧區(qū)時冬冷夏熱,喝水都是問題,現在的房子寬敞明亮,孩子每天都能看看電視,家里還裝了空調。
村美了,民也富了。近十多年來,若羌縣大力發(fā)展紅棗產業(yè),全縣耕地面積的75%種植紅棗,因品質好、產量高,近幾年紅棗成為“致富果”,若羌縣的人均年收入從2001年的2216元,增長到2016年的3萬余元?!靶腋`l(xiāng)村”的小院里,停上了各色小汽車、農用車。
今年70歲的若羌縣庫爾貴村村民宋禮家種了70畝紅棗,隨著紅棗長勢越來越好,他的生活也發(fā)生了巨變。“我和很多人都在縣城買了房,大多人家都修建了小二樓,從去年開始村里也能用上天然氣了?!彼味Y指著不遠處去年統(tǒng)一粉刷的房子,天然氣管道通入了每家每戶,“現在的生活越來越紅火了?!?/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