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回來,再也不走了?!崩蠌埡V定地說。
老張全名叫張福鎖,今年六十有五,是山西省和順縣石勒溝下石勒村人。太行深處的石勒溝自古就窮,村民世世代代種玉米,年景不好時,就跑出去打工。
老張跑出去三回了。上世紀80年代,聽說搞運輸賺錢,老張便出去跟人合伙“養(yǎng)車”,沒經(jīng)驗,碰了一鼻子灰后又回了村里;2000年左右,煤炭行情看好,種地掙不到錢的老張跑到礦上打工,后來煤炭業(yè)行情不振,他又種回了玉米;最后一次是2012年,年近花甲的他跑到縣城周邊接小工程、做小買賣,也不順利。
“真不走了?”問。
“那當然,在家門口就能掙不少錢,還出去干啥?”老張憨厚地笑。
2014年時,村集體流轉平整了1200畝閑置荒地搞集體經(jīng)濟,先后成立了蔬菜合作社、雙孢菇種植合作社、萬壽菊合作社等5個合作社。村民們不僅可以拿到流轉土地的租金,通過勞動還能享受合作社的分紅。
“一個成年男性工作一天是10個工分,按照80元計酬。女同志體力弱,一天也是10個工分,但按60元計酬?!崩蠌埡┖┮恍?“像我這樣,一年工分就能掙到兩萬塊錢,加上租金和分紅,兩口子輕輕松松就能掙五萬塊。”
“幾十年前,大家也都在村里干活,也掙工分。不一樣的是,現(xiàn)在的工分能直接兌換成錢,大伙兒的積極性自然就起來了?!贝逯爬^英說,300多在村人口,除特殊情況外都參加了合作社。
合作社剛開始啟動的時候,資金并不充裕,村里的人也有些懷疑。杜繼英自己墊付了45萬元,第一個蔬菜合作社這才開了張?!皠傞_始真是挺辛苦的,繼英帶著我們幾個人,半夜三點起來跑去市里進貨,中午趕回來還要接著去棚里?!崩蠌埢貞浀?。
下石勒蔬菜合作社開張后,他們隨即又瞄上了銷路緊俏的小眾中藥材萬壽菊。和萬壽菊加工廠以固定價格簽訂收購協(xié)議后,立馬擴大萬壽菊拱棚種植規(guī)模。下石勒人的精氣神都提起來了。去年整村脫貧,人人分紅,第一次,集體賬上多了50萬元的富余資金。
“我們下一步想讓整個石勒溝的7個行政村都參與進來?!倍爬^英說,要把這種集體參與合作社的做法推廣下去。鎮(zhèn)里很是支持杜繼英的想法,幫助成立了石勒溝溝聯(lián)黨總支,通過“支部帶動、項目引領”,帶領鄉(xiāng)親致富。這不,隔壁上石勒村已有不少人參與到蔬菜大棚合作社里了,合作社的生意比以前更紅火了。
最讓老張高興的,是在外打工多年的兒子也回來了?!盎畹竭@個歲數(shù),能在村里住著,還能掙著錢,子女們又在身邊,這事啊,偷著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