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時節(jié),福州田間地頭春耕忙。在連江縣敖江鎮(zhèn)幕浦村,有一位種地“鄉(xiāng)秀才”——余秀俊,通過工廠化育秧、無人機種田等方式,探索“智慧種地”。
余秀俊(右一)和農機站技術員,查看水田秧苗的蓋膜情況。
農場變“工廠” 育秧如“上菜”
3月21日是春分節(jié)氣。在幕浦村利佳農機合作社的育秧大棚內,記者看到一臺育秧播種機正在不停運轉,放盤、覆底土、播種、出盤……一個個長方形的育秧盤被快速制成,極大簡化了手工育秧的繁瑣程序。
“1小時可以制作育秧盤700個左右,能滿足40畝種植需求?!焙献魃缲撠熑擞嘈憧「嬖V記者,制作完成后的育秧盤被送入催芽房疊放起來,等待芽苗生長至1.5厘米左右即可入田。記者也在水田里看到,村民們拿著一盤盤發(fā)芽育秧盤,如同“上菜”一樣,在田里進行拼接,又快又省力。
余秀俊54歲,從事水稻種植20多年,是當地的種糧大戶。今年,他計劃種植600畝早稻、育秧3000多畝,并向周邊鄉(xiāng)鎮(zhèn)及臨縣供應秧苗。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余秀俊介紹,比起傳統(tǒng)的手工育秧,工廠化機械化育秧不受降雨、干旱等不利天氣因素影響,不僅可以確保秧苗安全,并且育出來的秧苗質好量大,成活率高。同時,育秧盤運輸可以疊盤,運輸成本下降、運輸距離加長、供秧區(qū)域擴大,對促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具有重要意義。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出苗率提高了8%~10%,育秧能力提高了10倍以上,育秧成本下降了10%~15%。
用上無人機 嘗鮮“掌上種田”
作為當地有名的種田“鄉(xiāng)秀才”,余秀俊有著自己的門道:種糧要掙到錢,要積極采用先進的農業(yè)科技,提高機械化和精細化管理水平。
“過去依靠傳統(tǒng)牛耕和人工栽培、管理,一年只能種幾畝田,產量也不高。這幾年,在政府大力扶持下,從耕田、育苗、插秧、防治病蟲害、收割到烘干、碾米,實現全程機械化?!庇嘈憧≌f,采用機械化插秧方式,一小時能插5畝;采用大型收割機,谷粒隨著輪軸轉動而脫落,顆粒歸箱;箱滿后,再運到烘干廠,利用全自動烘干機進行烘干。
此外,他還嘗試“掌上種田”——用上了植保無人機。只需通過手機端的APP操控,就可以快速、均勻地噴灑農藥以及進行施肥等操作。
“植保無人機聰明得很,能自動避障,藥物噴灑完了還會自動返航,10個小時可噴灑400畝農田。之前我承包的1000多畝農田,兩三天就可以完成作業(yè),比起傳統(tǒng)的人工和機械式噴灑效率提高了100多倍?!庇嘈憧∨d奮地向記者介紹著。
數字福州建設成果豐碩,像余秀俊一樣的“新農人”以及“慧”農故事將越來越多。(記者 鄭瑞洋 通訊員 原路遙 吳其法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