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遷是件大好事,老百姓可以換新房子了!”10月13日,在三元區(qū)下洋棚戶區(qū)征遷指揮部,63歲的李信石樂呵呵地在房屋征收補償協(xié)議書上簽字。
李信石居住在三元區(qū)新市中路204號,這里的房子,房齡大多超過20年,不僅樓房外觀破舊,電線也如“蜘蛛網(wǎng)”般凌亂不堪,她對自己的居住環(huán)境并不滿意。
面對這次征遷的機會,老人時常熱心地發(fā)動身邊的鄰居們支持征遷工作。問及原因,老人忍不住稱贊:“我們有什么難處,征遷干部們都來搭把手,我覺得他們很熱心,真為民,得支持!”
住在這棟樓的老汪一家人,長期擠在60多平方的兩居室里,同樣有著強烈的換房意愿。這次征遷,他們也感受到了征遷干部們的親民愛民情懷。
“原來想著用輪椅推老父親去簽約,想不到居委會工作人員把材料送到家里來了,真貼心。”老汪今年81歲,1958年從外地遷到三明,是一名市政工人,早年因病造成腿腳不利索。因為住6樓,他平時極少下樓,這次換個電梯三房,以后可以常下樓看看風景,心里很期待。
省一建下洋片棚戶區(qū)改造項目于2015年10月啟動,總用地面積5.65萬平方米,涉及省一建等6家企事業(yè)單位,分A、B、C、D、E五個地塊改造建設(shè)。目前,項目A、C、D地塊征遷出讓工作已全部完成。李信石和老汪他們的居住點,屬于下洋棚改E地塊,是市委市政府“和諧征遷”沖刺100天推進項目,涉及8棟樓392戶。
“都說征遷難,難在哪兒?難在戶數(shù)多,各戶實際情況有差異,難在棚戶區(qū)里老人多,過渡安置也是個大問題……”一大早,三元區(qū)城關(guān)街道黨工委書記蘇奕泰也到了下洋棚戶區(qū)征遷指揮部,他告訴,在征遷補償方案還未通過前,他們就開始入戶摸底調(diào)查,做到了解清楚各家情況,以保障征遷工作有序進行。
“10號征遷補償方案通過,11號張貼安置戶型圖紙,12號上午進行征遷干部培訓,當天下午就簽了2戶。”三元區(qū)城關(guān)街道辦主任黃明先說,正是前一天晚上征遷干部緊鑼密鼓地入戶宣傳,才有當天征遷戶陸續(xù)簽約的熱鬧場面。
棚改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發(fā)展工程。了解到,在和諧征遷百日沖刺中,三元區(qū)城關(guān)街道找準問題“發(fā)力”,不僅從街道和社區(qū)挑選出72名攻堅人員組成6個攻堅隊,還提出“五心”服務(wù)和“三個必須”原則,爭取讓征遷變成“真惠民”。蘇奕泰介紹,“五心”指的是“工作細心,服務(wù)貼心,攻堅盡心,真情暖心,辦事公心”,而“三個必須”是指,“班子成員必須挑重擔,黨員干部必須當主攻,新提任干部必須有作為”。
正是在嚴格的制度和鐵一般的紀律面前,每個黨員干部和征遷工作人員,始終把百姓利益放在首位,他們走進街頭巷尾,耐心細致地做征遷戶的思想工作,磨破嘴皮,講清道理。同時,堅持陽光征遷,不厭其煩地做好政策解釋和答疑工作,嚴格按照政策操作,確保公平、公正、公開,越來越多的征遷戶由不解到理解,由反對到支持。
對征遷干部們的工作,征遷戶潘文忠很認可?!八麄冏龉ぷ骱芗氈拢瑢习傩找矡崆椋惺裁凑叨嫉谝粫r間通知到位,我對這次征遷補償方案和方式感到很滿意。”他說,自己住在60多平方米的房改房里已經(jīng)20余年,終于有機會換一套90平方米左右的新房,心里高興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