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時節(jié),在閩贛邊界長汀縣古城鎮(zhèn)元口村,利農食用菌專業(yè)合作社理事長吳正堂,一邊忙著竹蓀收尾的事,一邊尋找、選擇栽培羊肚菌的流轉地塊。他激動地說:“我今年栽培羊肚菌喜獲成功,準備種200畝,目前已流轉土地60畝。”
吳正堂,是長汀食用菌產業(yè)的領頭人。1998年6月18日,他揣著父親給的1萬元,從老家寧德市蕉城來到長汀四都,用稻草、牛糞生產鹽水蘑菇,從此與食用菌結下了緣。后來落戶古城鎮(zhèn)元口村娶妻生子。
吳正堂說,搞食用菌,不破壞森林資源,都是利用稻草、牛糞。2011年轉型搞竹蓀,是用竹屑、竹粉做原料。2011年,他成立利農食用菌專業(yè)合作社,有108戶農民參加,其中8戶是貧困戶。到目前,吳正堂栽培三葉青200多畝、姜黃300多畝、靈芝80畝、竹蓀40畝,帶動全村種植三葉青600畝、姜黃1500畝、靈芝170畝、竹蓀60多畝,形成一個林藥、林菌為主的林下經濟產業(yè)。今年,利農合作社產值500多萬元。
吳正堂種植食用菌出了名,引起外界關注,從2015年開始,由福建農林大學菌草研究所主辦的發(fā)展中國家菌草技術培訓班,組織了5批次近300名外國學員前來吳正堂的菌草基地培訓。
2016年,吳正堂從微信群里了解到羊肚菌栽培投資低、見效快、收入大、銷路好,他決心實施這項目。原來,羊肚菌是四川綿陽市食用菌研究所朱教授從1985年開始研究,經過了1000多畝的失敗、500多萬元損失,終于取得成功。老吳以每根菌管1000元的價格從西藏引進8根管,但技術不過關失敗了,損失了1.96萬元,一個都沒長。
吳正堂不氣餒,他重新找一位西藏師傅,引菌種,找適合羊肚菌生長環(huán)境的土地,搭棚整畦。功夫不負有心人,用他的話說是爆產,種植一畝羊肚菌收了39.6斤干品,還有鮮品130多斤,收入6萬元,成為龍巖市栽培羊肚菌成功的第一人,把以往的損失都賺回來了。他要甩開膀子大干,準備栽培200畝,取得成熟的種植經驗后,再帶領鄉(xiāng)親們走羊肚菌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