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仙游這片人文薈萃的土地上,黃羲博物館如同一座靜默的豐碑,鐫刻著中國近現(xiàn)代藝術史上兩位大師——黃羲與黃賓虹的交匯傳奇。3月16日,筆者專訪黃羲之子、黃羲博物館館長黃國培,走進這段跨越時空的藝術對話,探尋筆墨背后的精神傳承。
家學淵源:從父子傳燈到師生續(xù)焰
“家父的藝術血脈,是我此生最珍貴的饋贈。”黃國培撫摩著父親生前的手稿,言語中滿是敬重。作為黃羲唯一繼承藝術衣缽的子女,他自幼浸染于父親“書畫同源”的教誨,后又考入父親曾執(zhí)教十四年的浙江美術學院(現(xiàn)中國美術學院),在筆墨紙硯間續(xù)寫兩代人的藝術情緣。
黃羲的藝術人生,堪稱中國人物畫承古開新的縮影。1926年黃羲從上海美專畢業(yè),1930年由潘天壽舉薦成為近代首批人物畫教授;1957年潘天壽復出后,更以“全國名師”身份特聘黃羲為浙江美院教授。黃國培特別提及潘天壽1963年對他父親的評價:“人物畫只有黃羲比起其他學校還稱好的?!边@份贊譽背后,是黃羲將傳統(tǒng)技法融入現(xiàn)代題材的堅守,從《九州禹跡圖》到《教爺爺識字》,他以線骨為魂,讓千年筆墨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
黃羲生前手稿
雙黃之交:故宮鑒畫的世紀因緣
談及黃羲與黃賓虹的相遇,黃國培翻開泛黃的《黃羲畫例》,將時光倒轉至1924年。彼時上海美專教授諸聞韻慧眼識珠,聯(lián)袂吳昌碩、王一亭為初入校門的黃羲撰寫畫例,稱其“閩中畫士之杰出者”。1930年,正是這位伯樂引薦黃羲拜師黃賓虹,開啟了一段影響深遠的師徒情誼。
1924年,吳昌碩、王一亭等大家為初出茅廬的黃羲作序,贊其為“閩中畫士之杰出者”;1930年,經(jīng)諸聞韻引薦,黃羲拜師黃賓虹,開啟一段影響深遠的師徒情誼。
“故宮鑒畫的經(jīng)歷,是他們藝術生命的重要轉折?!秉S國培透露,1936年黃羲隨黃賓虹參與故宮書畫審鑒,留下17冊珍貴手稿。這份戰(zhàn)火中幸存的《黃賓虹故宮審畫錄》即將付梓,不僅記錄著數(shù)千件國寶的鑒定細節(jié),更見證了兩代藝術家“為往圣繼絕學”的使命擔當。在黃羲手稿中,作者表達出深深的感慨:“擬將故宮所吸收的畫意作一次高度消化,以創(chuàng)造冀望之成就?!边@份抱負,恰是傳統(tǒng)藝術現(xiàn)代轉型的生動注腳。
黃羲作品展示
筆墨相承:五筆七墨的守正創(chuàng)新
博物館內(nèi),黃賓虹贈黃羲的山水小品與黃羲人物畫并置陳列,展現(xiàn)筆墨傳承的奇妙對話。黃國培指著“執(zhí)筆四法”圖示解析:“家父將賓老‘五筆七墨’精髓,化為‘留、圓、利、動’四訣,使山水筆意與閩派人物靈動交融?!泵佬g史家王伯敏評價其“師老師之心而不似老師之貌”,在金石筆法中融入閩派人物畫的靈動,開創(chuàng)出獨樹一幟的筆墨語言。
信札展區(qū)里,兩封黃賓虹手札尤為動人:1930年代既有推介李耕畫作的藝壇軼事,亦有“招商海輪已托人關照”的殷切叮嚀。而“風雨摧殘花木,繁花秀萼亦不因之消歇”的贈言,不僅支撐黃羲完成《三折肱》等力作,更化作其教導黃永玉、吳山明等后輩的精神火種。
文脈新生:故紙堆里的當代啟示
隨著《故宮審畫錄》的出版在即,黃羲博物館正籌備“雙黃藝術對話”特展。黃國培展望道:“這些穿越烽火的文物,既見證故宮文物南遷的壯舉,也折射新文化運動中的傳統(tǒng)堅守?!彼貏e提及黃賓虹為黃羲取號“長倩”的軼事——當年故宮鑒畫登記冊上的這個名字,成為師徒薪火相傳的隱秘印記。
臨別時,黃國培指著館內(nèi)《愚公移山》摹本說,那是黃羲晚年以斧劈皴法再造的經(jīng)典?!皬睦罡拈}派啟蒙,到賓老的學理滋養(yǎng),家父始終在傳統(tǒng)的長河中尋找當代的表達?!被蛟S這正是“雙黃之交”給予今人的最大啟示:藝術的創(chuàng)新從不是無根之木,唯有深植文化厚土,方能開出時代新花。( 鄭志忠 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