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jié)將至,橋燈、迎花燈、燭橋燈、板龍燈、魚燈……三明各地地方文化特色的傳統(tǒng)習(xí)俗活動,將在大田、泰寧、沙縣等地輪番上演,此處花燈別樣好,全市10多場精彩多樣的燈會民俗活動帶您“玩轉(zhuǎn)”元宵佳節(jié),讀懂三明民俗,讓廣大市民和游客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度過了一個熱鬧歡樂的元宵節(jié)。
大田板燈龍,每年正月起,大田縣許多鄉(xiāng)村有迎龍的習(xí)俗?!按筇镉堅从谔疲⒂诿髑?,發(fā)展燈兩種,表演花樣卻有百種以上于當今?!贝筇锇鍩酏埵堑谝慌鷩壹壏俏镔|(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傳統(tǒng)舞蹈類中的龍舞名單。大田板燈龍由龍珠、龍頭、龍身、龍尾四部分組成。龍由一人持龍珠引路,在鄉(xiāng)間或街巷穿行,沿途房子主人均放鞭炮或煙花迎接,至開闊處“穿龍”、“跑龍”,幾百節(jié)上千節(jié)龍疾走穿行,景象極其壯觀,寓意深遠,韻味無窮,既激勵每個龍 子張揚個性,又強調(diào)整個龍隊的團隊精神;舞起龍來千姿百態(tài)、揮灑自如,或扛或托、或提或擺,忽起忽落、忽左忽 右......大田板燈龍保留了民眾“龍信仰”的民間文化傳統(tǒng),它集書法、繪畫、剪紙、刻花、雕刻藝術(shù)和扎制編糊工藝為一體,融體育、雜技、舞蹈為一爐,以廣場性、廣泛性、驚險性為其主要特征,是地道的百姓文化,具有民俗、歷史研究價值和民間工藝傳承功能,在閩中一帶產(chǎn)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
大田稻草龍是用稻草編織串接起來的,每五米為一節(jié),最長100多節(jié),短的二三十節(jié)。為祈得三星高照、人丁 興旺的吉意,每年正月初一日,幾位老人在祖祠一起編稻草龍。龍的主體是根稻草繩,插上香火的又稱香線龍;掛燈 籠的又名燈龍。龍頭、龍尾和龍珠由香火組成。龍頭上插上兩根竹子,掛上兩盞燈籠,叫龍眼;用竹篾綁住紅薯插上 三炷香稱龍須;用來引路的龍珠是一個插滿了香火的大紅薯。龍頭龍尾一般是大人扛的,提龍繩的大都是小孩子。舞 稻草龍一般都在正月初一、初九(天公的生日)、十五(元宵節(jié))晚上7點開始。三聲炮響后,稻草龍便在鑼鼓隊開路下, 繞著村頭村尾游走,舞獅隊在龍兩旁伴舞。如果村民家里年前有建房、婚嫁、添丁之類的喜事,主人會端上紅酒,擺 上糖、雞等供品“拜平安”;龍拜廳堂,喝龍酒,吃供品,繞房一周。舞龍結(jié)束,家家戶戶鳴炮迎接舞龍回家的人, 稱“接龍燈”,煮吃米粉紅蛋犒勞,以兆好運。
大田湯泉花燈, 正月,大田許多鄉(xiāng)村在正月十五迎花燈,方式大同小異。其中太華鎮(zhèn)湯泉村規(guī)模最盛,時間、方式較為特別。湯泉村迎花燈是為紀念太保公(康公侯王的神像,康公侯王為一武將,五代時戰(zhàn)死于沙縣清源洞),相傳太保公極喜歡花卉,每年正月二十,湯泉人于用迎花燈的形式讓太保公歡喜,以祈來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人畜平安。湯泉花燈系由竹篾做框架編扎而成(現(xiàn)大都用鐵絲編扎),外面裱以宣油紙,形似花籃,籃上裝飾各種紙扎花卉,如牡丹、荷花、梅、蘭、菊等各式花?;@中置一玻璃瓶,內(nèi)盛茶籽油,用燈芯草做芯,游燈時用一木棍手擎行進,一人一盞。
泰寧上青橋燈 ,前有龍頭后有龍尾中間是龍身,過去龍身都是板凳做的。上面鋪上燈籠幾十節(jié)或上百節(jié)連在一起好似長龍,板凳龍因此得名。上青橋燈起源于大唐開元盛世,為的是為戰(zhàn)死的人祈禱。但這些年下來慢慢成了歡慶節(jié)日了。上青橋燈前有龍頭后有龍尾中間是龍身,過去龍身都是板凳做的。上面鋪上燈籠幾十節(jié)或上百節(jié)連在一起好似長龍,板凳龍因此得名。板凳龍舉起來長長的像橋一樣也有人稱作橋燈。
泰寧大源赤膊龍,龍頭用花梨木雕刻,龍身用板凳相連,每一橋上插6根蠟燭、2枝香柱。正月十五出燈,每家每戶出一橋,逢當年村里有做壽(高壽)、中舉、中進士、添丁(男孩)、結(jié)婚等喜事的人家,必須多出一橋。每一橋相連的順序也不能亂,必須按村民房屋的順序排列。“赤膊龍”出燈都在夜晚,舉燈頭的是村里德高望重的人,舉燈尾的也是村里有身份的人,燈頭燈尾各有一套文武樂隊隨行。“赤膊龍”先到社廟、家廟、宗祠拜祭,再到村里的一塊大田中間,擺出福、壽、喜等字型,最后繞村莊游走。
泰寧大田蚯蚓燈,是由一連串安放在木板上的燈籠連接而成,整體構(gòu)造類似于“板凳龍”。長約2.2米、寬0.12米、高約0.7米。它沒有龍頭和龍尾,從頭到尾都是木板安燈籠,形狀酷似一條長長的蚯蚓,所以叫“蚯蚓燈”。組成蚯蚓的每個八角形燈籠都插有花束;燈籠外面有的貼著剪紙,有的自蒙著花布,有的干脆用透明薄膜紙包裹著,上面再貼上各種青草葉片。蚯蚓燈舞起來特別猛烈,可進可退,哪頭的力量大就朝哪頭走。
泰寧東石魚仔燈 ,是用竹篾作筋,包紙作面,形如鯉魚的燈,亦稱"鯉魚燈"。一般有黃面紅鱗和白底綠鱗兩種。舞燈時,人手一盞,人數(shù)成雙,排成隊,舞姿和隊形變化多,時而鯉魚穿浪,時而鯉魚跳龍門,時而魚仔穿花,時而雙龍出水,形態(tài)逼真,同時有胡琴鑼鼓伴奏,節(jié)奏如"茶東坑、茶東坑、茶東坑坑茶坑坑"。人們老遠聽到鑼鼓聲,便知是茶東坑的魚仔燈到了。
沙縣夏茂魚燈,舞大魚俗稱舞魚。傳說在五百年以前由江西民間藝人來夏茂做工時所傳教,至今在夏茂一帶流傳長盛不衰。每年春節(jié)正月初一到十五,各村發(fā)起舞魚隊,舉著用竹蔑扎綁骨架、用五顏六色紙張裱糊的魚燈,在鑼鼓樂中走街竄戶,滾動穿梭,魚光飛濺,表示祁福,象征年年有余。魚燈有鯉魚燈和鰲魚,皆模仿游魚的動作。
清流長校迎龍燈 ,迎龍燈是正月里最盛大的漢族民俗文化活動之一。傳說龍能行云布雨、消災(zāi)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漢族的一種習(xí)俗。人們通過迎燈,以示驅(qū)邪除瘟,祛災(zāi)祈福。長校迎游“萃聚龍燈”,每家都要出一名燈。在七家屋祖廳接燈,接連成一條長龍。萃聚龍燈和元宵迎游的龍燈統(tǒng)稱新龍,區(qū)別于老龍。其特點是:新龍環(huán)游之時不搬不走不吆喝,而是和和順順沿著村街環(huán)游三次。每夜參加迎燈的人都要點名。凡出燈人家,元宵之日可分得一份豬肉,大體l一2斤,視當年田產(chǎn)收入而定。從十三夜起,連游3夜。
尤溪梅仙板凳龍 ,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蘊含著強烈的地域文化,是純手工制作的。分為龍頭、龍身、龍尾三大部分,其中龍身由一節(jié)節(jié)長約2米,寬約20厘米的特制的木板凳連接而成,最長可達500多米。用竹篾搭起骨架,糊上白紙,制成灶頭狀的龍身,繪上七彩的云紋,在里頭點上蠟燭。無論龍首、龍身、龍尾,他們都要標明是哪一姓,哪一房,接龍時不致錯位。
永安大湖迎燭橋, 在舊社會,迎"燭橋"寄托了勞動人民祈求吉祥平安、人壽年豐、驅(qū)邪滅災(zāi)的愿望。除大湖外,永安各地,如貢川、小陶、曹遠、安砂、茅坪等地鄉(xiāng)村都十分盛行迎"燭橋"。其他地方迎燭橋大都在農(nóng)歷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間舉行,唯大湖的迎燭橋在農(nóng)歷二月十五至十七舉行,個中緣由有待探索。但解放后,大湖迎燭橋燈的時間有所改變,也改在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間舉行,十五晚上橋燈還經(jīng)常參加永安市舉辦的鬧元宵活動呢。不管是大湖還是永安其他地方的燭橋燈,都以麒麟作頭燈,鯉魚燈壓陣,故有“麒麟頭、鯉魚尾”之說。麒麟在永安人心目中是仁獸,以麒麟為燈頭,蘊含著人們祈望賜福安康的心理,象征著祥瑞;而采用鯉魚壓尾,意味著鯉魚躍龍門和年年有余之意。
永安小陶二十八宿游燈,劉氏在宋朝年間從江西遷入寧化石碧后再遷入永安,在小陶定居已經(jīng)有400余年歷史,總?cè)丝诩s5000人。游二十八宿燈作為劉氏獨特的文化活動,每次活動要百人以上,由于每次都要花費較大人力物力,只好每隔30-50年游一次。該燈會解放初期游了一次,1986年團結(jié)村劉氏牽頭游了一次。今年劉氏宗親重新制作二十八宿燈,將在2016年春節(jié)開展大型游燈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