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皖蘇區(qū)創(chuàng)建后,為了確保與革命根據地的緊密聯系,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部署、指揮下,鄂豫皖蘇區(qū)在周邊迅速建立起星羅棋布的秘密交通站、聯絡點和交通線,并培養(yǎng)出一大批忠誠勇敢、不畏犧牲的交通員,短時期內構建出一張緊密連接黨中央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紅色地下交通網絡。
多條紅色交通線的誕生
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wèi)相繼叛變革命,嚴重的白色恐怖迫使中國共產黨不得不轉入地下活動。中共中央向全黨發(fā)出“要造成堅固的能奮斗的秘密機關”的號召,在恢復、整頓和重建黨組織的同時,著手建立黨的秘密組織系統和工作機關。經過不懈努力,到1930年,中共中央克服重重困難,基本恢復或建立了中央通往各蘇區(qū)、各蘇區(qū)通往各縣、各縣通往各鄉(xiāng)的交通線。
1930年6月,湖北、河南、安徽三省的黨組織分別舉行了黃麻、商南、六霍等武裝起義,創(chuàng)立了鄂豫邊、豫東南、皖西三塊革命根據地,進而正式形成了以大別山脈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
中共中央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辦法,在通往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路線上建立了東、西兩條秘密交通線,以及由中央交通局直接掌握的北方線和長江線。
東線直接隸屬中共中央,在武漢、開封和安慶都建立了中央交通總站,其主要任務是為中央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搜集安徽皖北地區(qū)的軍事、政治、經濟等情報,并承擔傳遞文件、接應干部和輸送人員的工作。在上海至鄂豫皖根據地的重要咽喉——合肥縣店埠鎮(zhèn)老街北頭的一家雜貨店內,專門設立了中央交通中心站,下轄4個分站,分別是:正陽關分站(壽縣)、思古潭分站(六安縣)、山七里河分站(舒城縣)、皖河分站(潛山縣),配備有交通員20多人。其中正陽關分站由中共皖北中心縣委書記李天樂擔任站長,以開設香煙鋪作為掩護,交通員李和則以店員的身份,用進貨、催賬的名義往返于上海、正陽之間。該交通站曾護送過舒?zhèn)髻t(六安中心縣委書記)、方英(六安中心縣委委員)以及皖西北特委主要負責人來往上海等地;護送過沈澤民等鄂豫皖省委領導人及工作人員安全進入根據地。
西線穿過交通便利的武漢,革命群眾基礎較好。護送中央來人進入鄂豫皖根據地的任務,多由武漢交通站承擔。
由于顧順章的叛變,部分交通站和秘密掩護機關遭到破壞。黨中央采取緊急措施,派人將出發(fā)前往根據地的幾批同志追回,并迅速撤離顧順章走過和可能知道的交通線沿線人員。鄂豫皖省委也迅速采取應變措施,重新布置新的交通線。不久,時任鄂豫皖省委書記的沈澤民向中央匯報:“現因傅朝璋(時任中共河南省委委員)由河南省委來蘇區(qū)(即鄂豫皖根據地)之便,我們就和他約定要他負責布置交通線,辦法:中央來人由交通(員)送至鄭州交通站,把人交給鄭州交通站,即由鄭州交(通)站送至信陽交通站?!睘榱朔乐拱l(fā)生意外情況,“一路不經過河南省委,直接與蘇區(qū)發(fā)生關系,我們另外再與河南省委建立直接交通,也和信陽特委不發(fā)生直接關系”,具體路線是“由信陽至廣水經孝感蘇區(qū)邊境入蘇區(qū)”。此后,一條“經鄭州、信陽、羅山(或廣水)、孝感交通站再進入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西線交通路線被建立起來。
北方線、長江線經吳德峰(時任中央交通局長)親自部署,所通達的地區(qū)為:由上海到天津后與北方局聯系;上海經鄭州、駐馬店轉入鄂豫皖根據地;由上海至河南,與陜西省委聯系;從上海經合肥、六安達到鄂豫皖根據地。
編織紅色地下交通網
由于鄂豫皖蘇區(qū)長期處在國民黨軍隊和反動武裝的封鎖和“圍剿”之中,已經建成的交通線經常遭到敵人的破壞。為了保持與黨中央的聯絡暢通,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和周邊的地方黨委采取多項舉措建立交通網。
鄂豫皖區(qū)蘇維埃政府在《蘇維埃政府臨時組織大綱》中專門設立了交通委員會,下設有赤色郵政局、電報局、交通站(驛站)、水上交通處。
根據地各級黨組織根據上級指示精神,迅速開展行動。中共鄂豫皖特委專門成立交通局,在長江線因敵人的“圍剿”中斷后,立即改為從信陽等地接受“指示與消息”,并積極嘗試“在長江路線外要建立各處交通網”。
中共京漢區(qū)特委派交通員盧華銀在應山縣高店柴家崗、西蕭店、天子崗都堂塆、壽山、郝店等地分別建立了聯絡站,這5個聯絡站與廣水、靈子廟、草店等地的聯絡站一起,形成了“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地域性地下交通網。中共信陽中心縣委選擇在郊區(qū)和潢川、息縣等地設立多處聯絡站,并派出精干人員,加強和整頓了多個聯絡站、點,很快建成了擁有嚴密工作體系、遍布各區(qū)的交通網。
在蔣介石調動重兵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發(fā)動第四次“圍剿”時,中共豫南特委為解決信陽“城內交通聯絡站活動困難”的緊急情況,迅速啟用多處農村交通站,繼續(xù)保持與根據地的聯系,并巧妙地利用城內“已被敵人搜查過”的聯絡點,繼續(xù)接待來往人員、傳遞情報。
中共皖西北特委為加強對交通工作的指揮,派巡視員黃伯零專門巡視皖北中心縣委的工作,不僅很快健全中心縣委與根據地的交通關系,還幫助阜陽縣委在西鄉(xiāng)以長官、曹寨、沈丘為中心,建立了一條擁有18個聯絡點、從皖北通往鄂豫皖根據地的“備用轉送交通線”。
紅軍皖西教導第二師奉中央軍委的指示,按照指定的地點,派人到安慶、蕪湖、蚌埠、徐州、正陽關、合肥建立了相應的秘密軍事交通站(軍事通訊處),形成了一張“軍事交通網”,為保障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紅軍與中央軍委的聯絡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廣大交通員:紅色地下交通網的捍衛(wèi)者
交通員肩負著護送人員過境、傳遞黨的文件、搜集敵人情報、購運重要物資、幫助擴大紅軍等多項重要任務,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及周邊各級黨委對交通員的選拔極為嚴格:一是要求政治堅定;二是要求熟諳業(yè)務;三是要求自覺執(zhí)行黨的紀律,任勞任怨。凡是派往根據地的交通員,一律不進入根據地中心地帶,而是在“赤白交界處”國統區(qū)一側的秘密交通站內,護送干部以及傳遞文件、物資和資金均在交通站完成交接。
各級交通員走上崗位后,嚴格遵守中共中央和蘇區(qū)及各級黨組織的指示,以“職業(yè)化”和“社會化”作為身份的掩護,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中間,出色地完成了各項任務,他們建立的交通站可能在學校、書社、藥房,也可能在醫(yī)院、商店、旅社,更可能在茶樓、飯館、作坊……他們冒著生命危險秘密往返于上海、中央根據地和鄂豫皖根據地,把文件藏在竹扁擔里、暖水瓶中、鏡子里、魚肚子里,以及敵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把情報用藥水密寫在紙上、衣服上、布料上、書本上,突破了敵人的層層封鎖……為了捍衛(wèi)紅色地下交通網,很多交通員不惜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留下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
(摘自2022年12月8日《人民政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