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頭村位于武平縣桃溪鎮(zhèn)南面,距縣城39公里。全村有15個村民小組,4個自然村,529戶2700余人。全村有耕地850畝,山林2.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山多田少,水運發(fā)達。
1928年7月,李長明與張滌心建立了由30多名青年組成的武北第一支農民自衛(wèi)軍,在新蘭高品山腹地——賴圓寨扎營訓練,筑起炮樓圍墻等,提出“打倒軍閥,反對強暴,救濟貧困”的口號,開展革命活動。
1929年9月,紅四軍攻克上杭后,第一縱隊一部和第三縱隊一部進入武平分兵活動,第三縱隊一部進駐武北,擴大紅色區(qū)域。李長明獲悉后,下令暴動隊員李興監(jiān)等10多人回亭頭。在紅軍的領導幫助下,迅速組織貧農團、宣傳隊,散發(fā)傳單,開展打土豪分田地斗爭,并成立了鄉(xiāng)蘇維埃政府,先后由蘭殿元、李育勝擔任主席,李壽勝、李朝勝為文書。為了保衛(wèi)和鞏固紅色政權,鄉(xiāng)蘇維埃政府組建了武裝赤衛(wèi)隊,李興監(jiān)為隊長,并成立了共產兒童團、擔架隊、洗衣隊、通訊隊、婦女會等有關下屬組織。在鄉(xiāng)蘇政府領導下,亭頭村村民開展大生產運動,復墾荒蕪土地,制訂村規(guī)民約,禁鴉片,禁嫖賭,禁搞迷信活動和買賣婚姻,實行婚姻自主。
為保障紅四軍黨的第九次代表大會順利召開,遵照武平縣委決定,1929年12月5日,李長明率一隊暴動隊伍從亭頭出發(fā),與張滌心、劉克謨在小瀾率領農民舉行武裝暴動,并取得勝利。
小瀾暴動得到紅四軍的大力支持,威震武北四鄉(xiāng)。亭頭革命的蓬勃興起和小瀾暴動的勝利,令武北團匪十分恐慌,他們糾集反革命武裝向亭頭瘋狂進攻。暴動隊避敵鋒芒,轉移到回龍、濯田一帶活動。
小瀾暴動成功后,暴動隊伍遵照閩西特委指示,整編為閩西紅軍游擊大隊武北第四支隊,全隊有200多名武裝人員,隊長練為民,政委張滌心,軍事總指揮李長明。1930年6月,武北第四支隊到汀州城參加紅一軍團成立授旗大會,受到毛澤東、朱德等紅軍首長的接見?;氐轿淦胶?,武北第四支隊多次擊退地主武裝的進攻,英勇善戰(zhàn),威名傳遍汀武杭,被稱為“紅色小四軍”。同年秋,鐘紹葵派一股民團,強駐亭頭村興隆庵,意圖鎮(zhèn)壓亭頭革命,但只駐扎了一個月,就懾于武北第四支隊的威名逃跑了。隨后,武北第四支隊又在湘店茶頭崗戰(zhàn)斗中,與主力紅軍配合,損失小收獲大。
1931年初冬,亭頭村從外地運來一批槍支。國民黨軍探子秘密潛入亭頭,只見槍支不見紅軍,馬上回去報告,準備組織民團第二天到亭頭偷槍。當天傍晚,新編紅軍獨立團已到亭頭整編發(fā)槍。次日天還蒙蒙亮,敵人到亭頭偷槍,雙方展開激烈戰(zhàn)斗,獨立團取得勝利,抓獲了3名俘虜。
1931年10月,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把紅軍(老十二軍)和閩西紅軍(新十二軍)合編,仍稱十二軍,軍長羅炳輝,政委譚震林,政治部主任譚政。李登嵩(亭頭村人)任政治部宣傳員。1932年1月15日,紅十二軍在羅炳輝的率領下進軍武北。2月中旬,紅十二軍三十六師直屬部隊在師長張宗遜、政委鄧華的率領下進駐亭頭村,司令部設在西坪第,政治部設在春園別墅,由此亭頭成為三十六師的指揮中心。紅十二軍三十六師駐扎亭頭三個多月,鎮(zhèn)壓了土豪惡霸,恢復了桃溪區(qū)蘇維埃政府,重新整頓各鄉(xiāng)級政權,恢復健全各級組織,實行蘇維埃土地法令,重新分配土地。
在亭頭鄉(xiāng)蘇政府領導下,亭頭人民積極捐糧獻物,擁軍擴紅,參軍參戰(zhàn),出現(xiàn)母送子、妻送郎參加紅軍的動人情景。村里召開大型文藝晚會,歡送李茂勝、李相城等十多位青年參加紅軍。兒童團員為他們戴大紅花,婦女主任方華玉把婦女做的幾十雙布鞋送給入伍青年。婦女們激動地唱起山歌:“青年同志很熱心,報名參加十二軍。紅色政權保衛(wèi)好,消滅敵人享太平?!?/p>
同年5月,中共武平縣委、武平縣蘇維埃政府由武東陳坑遷至亭頭村,縣委書記傅才秀,組織部長劉劍秋,婦女部長鄧六金,辦公地點設在亭頭寶善居。此外,還設有婦女部、工農檢察部、軍事部、政治保衛(wèi)局、監(jiān)獄等機構。縣委、縣蘇遷到亭頭后,亭頭的革命更為火熱。6月下旬,區(qū)蘇政府也遷回了亭頭。
縣、區(qū)蘇政府重視共青團、婦女和少先隊工作,亭頭鄉(xiāng)婦女主任方華玉和王秀妹等10人加入了共青團,李貞祥等13名少先隊員參加了赤少游擊隊??h、區(qū)蘇政府還十分重視培養(yǎng)鄉(xiāng)村基層干部,把素質較高的干部送到紅都瑞金培養(yǎng)深造,以提高他們的政治覺悟和工作能力,村民李元玉、李鳳翔送去培訓后分別任命為區(qū)蘇政府教育部長和工農檢察部長。
隨著革命形勢的發(fā)展,國民黨進一步加緊了對蘇區(qū)的封鎖,導致蘇區(qū)米、鹽、布、藥等物品奇缺。但敵人封鎖越緊,亭頭人民的斗志越堅強??h、區(qū)蘇政府充分發(fā)揮村民的才智給紅軍送鹽,如巧用雞窩土、老墻土熬鹽;用棺材裝鹽,佯裝出喪;用糞桶裝鹽,假扮施肥。鄉(xiāng)蘇政府帶領村民組編擔架隊、運輸隊,運送傷員隨軍出征,幫助紅軍搬運槍彈;組織守哨隊,有情況即時鳴鑼警示;組成洗衣隊、做鞋隊,為紅軍指戰(zhàn)員和傷病員洗衣被,為紅軍制作大量布草鞋;編成送信隊,遞送文件、報紙、傳單等,凡屬特快信件,不分晝夜及時送達。
1932年10月,福建省蘇維埃政府副主席闕繼明帶著武裝人員到亭頭檢查縣蘇維埃政府工作,事后作出四條決定。亭頭根據(jù)上級政府決定,選派25歲至40歲的農民參加區(qū)模范營。
1933年5月間,為攻打駐永平的廣東軍閥陳濟棠,十九軍一部指揮部設在亭頭村育化學校,在學校菜地上架起天線,用報話機指揮作戰(zhàn)。此戰(zhàn)把陳濟棠部碉堡摧毀,俘敵22人。
縣、區(qū)蘇維埃政府設在亭頭期間,各種番號的紅軍部隊頻繁來往于此,紅十二軍三十六師司令部、中央模范師第七團、武平獨立二團等都曾先后進駐亭頭,全村有13處蘇區(qū)機構和部隊駐地。亭頭成為紅軍休整出擊的根據(jù)地,處處可見紅軍身影,處處是紅星閃耀的艷陽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