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閩贛界古城隘嶺古驛棧舊址,位于福建省與江西省分界處的長汀縣古城鎮(zhèn)井頭村大隘嶺。
據(jù)清《汀州府志 》載:“新路嶺:縣西古貴里,為汀、贛分界。宋嘉定間,郡守鄒非熊修隘備寇,名羅坑隘。明知府邵有道修砌道路。(長汀縣)西至江西瑞金80里,以新路嶺60里為界。”是歷史上兩省往來的必經之道。是福建省西部的重要關卡,俗稱羅坑隘。建于宋嘉定元年(公元1280年)。明代又經修葺,并派兵駐守”。古驛棧遺址是目前福建省通往省外的唯一關卡遺址,為研究福建省對外交往的歷史提供了例證,現(xiàn)保存古驛棧的磚砌拱門,高3米,寬2.4米,長5米,分布在周圍的商店、客棧、殘墻痕跡可辨,附近有斷墻、磚、瓦片、碗片和石墩,占地約1500平方米,曾有一塊清康熙三年立的殘斷界碑,刻有“口熙三年”“歲次甲”等字跡。河卵石砌3米寬的古驛道,長約2公里,從分界處拱門一直延伸到古城鎮(zhèn)的井頭村,至今完好無損。
歷史記載
1、據(jù)記載大隘嶺為閩通贛重要關卡
《長汀縣志·古跡志》載:“鹽關。明王守仁撫贛時,設關于古城。任瑞邑米販抵汀,以米易鹽,識(盤問)而不證,民甚便之?!弊詮墓懦窃O立“鹽關”后,汀州人把大量的鹽運到古城,江西的挑夫在古城就可以“以米易鹽”。如此一來,長汀古城也就成了閩贛兩省交界處的重要集市,大隘嶺則成了閩通贛的重要關卡。
2、鄧小平一行翻越大隘嶺進入瑞金蘇區(qū)
1931年秋,以中共中央特派員身份前往中央蘇區(qū)工作的鄧小平與金維映、王首道、賀誠等在地下交通站的掩護和幫助下,歷盡艱險,終于到達了閩西蘇區(qū)永定縣虎崗、上杭縣白砂、長汀縣南陽、河田等地。在閩西、長汀開展社會調查,工作生活了2個多月時間后,鄧小平一行在長汀縣赤衛(wèi)大隊一個排的護送下,渡過汀江河,翻越武夷山,爬過大隘嶺,經古城閩贛界隘嶺古驛棧進入與福建僅一山之隔的中央蘇區(qū)瑞金。
3、張人亞在隘嶺古驛道上病逝
張人亞,是我黨第一部黨章中文版的保存者。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張人亞出任中央工農檢察人民委員部委員。1932年,兼任臨時中央政府印刷局局長、出版局局長、總發(fā)行部部長。同年12月,他在從江西瑞金赴福建長汀檢查工作途中,在隘嶺古驛道上病逝。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這條連接中央蘇區(qū)經濟中心和政治中心的咽喉要道,見證了中央蘇區(qū)蓬勃發(fā)展的光輝歷程。
現(xiàn)在我們重修古驛道,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讓這條千年古驛道重現(xiàn)蓬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