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會議紀念館珍藏著1929年9月7日印制的《平民課本》,該課本長13厘米、寬19.6厘米,紅、黑墨豎排石印,右側紙捻裝訂,是由(龍巖大池區(qū))建設兼文化委員會編輯發(fā)行的。封面紅墨豎印有“平民課本第三冊”字樣及人物、房屋、樹木、花卉等簡筆畫圖案。
圖為《平民課本》。國家三級文物,長13厘米、寬19.6厘米
歷經90多年漫長歲月,整本課本已經泛黃、污舊、邊角稍損。該課本是新中國成立后龍巖地委從龍巖大池(現新羅區(qū)大池鎮(zhèn))征集的,是現存較早的閩西蘇區(qū)教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蘇維埃政府重視民眾教育的重要史料見證,也是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革命精神的重要歷史教材。
1929年5月,在第二次入閩的紅四軍和地方黨組織的領導下,大池人民進行了武裝暴動,隨后成立了大池區(qū)蘇維埃政府。大池區(qū)蘇維埃政府設有建設兼文化委員會,具體負責開展大池蘇區(qū)的文化教育事業(yè)建設。為盡快改變大池蘇區(qū)民眾落后的教育現狀,提高蘇區(qū)民眾的文化水平,啟發(fā)蘇區(qū)民眾的階級覺悟,建設兼文化委員會廢除了舊式教育的《四書》《五經》老教材和國民黨化的教材,積極組織人員編寫印刷符合蘇區(qū)革命斗爭需要的新教材。9月,在龍巖東壁齋印刷廠印制了《平民課本》教材,這是其中的“第三冊”。
該冊課本主要包括“力量”“農民為什么會窮”“世界革命的領導者”“財主的錢哪里來的”等二十四篇課文。課文內容具有非常強的時代性、針對性、階級性和鼓動性,它從農民的切身利益出發(fā),讓農民認識到自己的苦難現狀和為什么窮的根源,認識到財主的錢哪里來的,認識到封建階級和封建社會,資本主義和資本家,帝國主義是農民貧窮的主要原因,有力地宣傳了革命思想,啟發(fā)了農民的階級覺悟。
正是通過這樣一本本蘇區(qū)課本,蘇區(qū)民眾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洗禮和文化洗禮,從而成為我黨理想信念的堅定支持者、堅決擁護者和積極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