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畫,是三坊七巷古建筑墻院悠久的裝飾藝術(shù),也是三坊七巷深厚宅院文脈的承載者。在歷時10年的搶救性保護修復中,文保工作者不但挽救了三坊七巷17處宅院中大量瀕臨消失的珍貴壁畫遺存,還研究考證了壁畫中的文化意涵。三坊七巷古建筑壁畫保護修復工程也因此獲得“2011年度全國十大文物維修工程”的稱號。
18日是國際古跡遺址日,福州名城保護開發(fā)有限公司開辦的“古厝大講堂”邀請了主持三坊七巷壁畫修復的陜西省文物專家楊秋穎,在線開設(shè)“三坊七巷宅院壁畫的修復與解讀”講座。
劉家大院里與灰塑相結(jié)合的壁畫。
歷經(jīng)十年求索
修復壁畫找回文化基因
歷經(jīng)數(shù)百年滄桑,三坊七巷的壁畫和灰塑曾殘損嚴重,幾近消失。其中殘損較嚴重的有148處,共計600平方米,分布在多個院落,內(nèi)容難以辨識。
“失去了壁畫的宅院,就不是原汁原味的三坊七巷宅院原貌。”楊秋穎說,修復之前,三坊七巷的壁畫存在三大問題:遺存零散、脆弱、涂蓋嚴重;畫面殘缺破碎,無法解讀;畫面大量脫落,不復存在。
于是,楊秋穎團隊提出,把文物實存的原真性保護和文物基因的原真性傳承作為突破點。他們首先把每一個院落的每一處殘留,都當成一個研究課題來做;采用各種技術(shù)手段,搶救每一處殘片、每一段覆蓋層下的遺存,繼而對其展開深入研究,從零散的信息中找出共性和規(guī)律性。
與此同時,楊秋穎團隊通過大量的實地走訪和調(diào)研,尋找與宅院相關(guān)的老人,以獲取信息;查閱宅院的歷史背景和資料;考察并借鑒周邊同時期古建筑宅院遺存等,獲得解讀其傳統(tǒng)工藝和文化內(nèi)涵的依據(jù),從而準確破譯三坊七巷墻院文化的基因密碼。
專家們拯救了三坊七巷17處重要宅院中大量瀕臨消失的壁畫遺存。歷經(jīng)十年求索,越來越多的壁畫、灰塑及時受到保護。大量無法解讀的畫面通過考證重新得到了文化價值的回歸。
二梅書屋的門楣壁畫。
反映吉祥文化
折射價值取向
在楊秋穎的分析中,三坊七巷的壁畫不僅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宅院的吉祥文化,其所承載的內(nèi)容更是生活在宅院里的人們精神層面的滋養(yǎng)和指引,它們是三坊七巷每個宅院里崇尚的價值取向的生動寫照。
例如劉家大院壁畫“五倫圖”,它是一個顯赫家族世代崇尚的價值觀的體現(xiàn),體現(xiàn)了崇文重教的宅院文化對整個家族的教化意義。對于劉家大院的另一幅壁畫“劉杜會勒”,專家們考證發(fā)現(xiàn),福州墻檐壁畫最常見的是把房主人姓氏中最著名的歷史故事繪制上去,引以為豪并使之起到教化子孫的作用。劉綎和杜松都為明軍宿將,“劉杜會勒”在古代表示兩軍操練的意思。
在三坊七巷里,諸如此類的壁畫還有很多。如王麒故居的“魚龍變化圖”、水榭戲臺的“春庭樂圖”等,它們折射出了家族的人文情懷、處世哲學、價值取向及歷史軌跡。
這些壁畫不僅富有三坊七巷特有的文化氣質(zhì),也是一筆留給后人的豐厚文化遺產(chǎn)。
二梅書屋壁畫
反映鄭和下西洋
二梅書屋,是清代福州翰林、鳳池書院山長林星章的家宅。在壁畫保護修復中,楊秋穎等人意外發(fā)現(xiàn)二梅書屋壁畫中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并牽出了一段這座宅院在明代與海絲相關(guān)的歷史。
在二梅書屋一幅門楣壁畫中,專家們發(fā)現(xiàn)原有壁畫的下層還有幾層壁畫。其中,第4層壁畫中繪有14個人物。除了一古代“使臣”形象的人物外,其余多為僧侶形象。畫面中的寺廟也是異域風格。畫面中的建筑和人物服飾特征都表明,壁畫描繪的是發(fā)生在異域梵剎里的布施場景。這和印度洋島國斯里蘭卡保存至今的《鄭和布施錫蘭山佛寺碑》里的地點、人物等內(nèi)容高度吻合。
經(jīng)過近兩年研究,楊秋穎查閱大量資料,對建筑、服飾、歷史事件進行一一比對,并結(jié)合民間有人認為二梅書屋的東落建于明朝、福州人有將大事件記錄在墻壁上的習慣,以及鄭和下西洋伺風開洋正停留在福州且留下大量印記等信息,認為這幅二梅書屋的壁畫與鄭和下西洋的史實、《鄭和布施錫蘭山佛寺碑》高度吻合?!叭黄呦锉诋嫹从沉酥袊I辖z綢之路對域外宗教、文化的影響等,也體現(xiàn)了中國自古以來‘以和為貴’的思想?!睏钋锓f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