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區(qū)南嶼鎮(zhèn)江口村宋氏宗祠內景
在烏龍江和大樟溪交匯口,有一方田疇交遠、曲水瀉碧的平原,這里坐落著千年古村福州市高新區(qū)南嶼鎮(zhèn)江口村。
村里80%以上的人姓宋,乃唐朝“四大名相”中宋璟的后裔;清代武狀元宋鴻圖使用過的108斤關公刀至今威風凜凜;近代以來,海外宗親紛紛捐資,為家鄉(xiāng)修路建校蓋醫(yī)院;紡織業(yè)數百年不衰,走出印尼紡織大王宋良浩……這個村子,有很多故事。
江口村航拍圖
唐朝名相宋璟后裔聚居地
3日,在江口村黨支部副書記宋晨輝和鏡江宋氏宗祠管理人宋建新的帶領下,來到鏡江宋氏宗祠,這是由著名華僑宋良浩捐建的。
祠坐東北向西南,總面積1680平方米,磚木結構,布局嚴謹,用材考究,工藝精美,雕梁畫棟,斗拱重疊,飛檐翹角。
祠內共三進,第一進為戲臺,上有九層藻井,用于演出集音,戲臺兩側彩繪有陶令歸田、太白醉飲等;第二進為賦梅堂,梁懸詞匾,柱掛楹聯(lián);第三進為敦本堂,堂前立著一對盤龍石柱。
宋良浩捐建的公路
宋建新告訴,村里宋氏都是唐名相宋璟后裔。宋璟是中興唐朝的“四大名相”之一,與房玄齡、杜如晦、姚崇齊名。宋璟的孫子宋易在河南光州固始縣任觀察巡官,他的后代也在此定居。梁開平二年,宋易的兩個孫子為避戰(zhàn)亂,追隨閩王王審知入閩。宋易的次孫宋臻,閩王招其為官,宋臻不受,后居鏡江,成為鏡江宋氏始祖。
說起武狀元宋鴻圖,光緒丙子年,他在殿試中以一招“魁星踢斗”,惹得光緒帝大樂,欽點武狀元。
宋璟祠里的梅花
紡織業(yè)延續(xù)數百年
在江口村,紡織機的聲音不絕于耳。宋晨輝告訴,江口村的村民經濟收入支柱是紡織業(yè),村里至今仍有一百多家紡織廠。
宋晨輝介紹,有史可查的證據證明,江口村紡織歷史可追溯到明末。古時這里多沙洲,少耕地,人們在沙洲上種植苧麻,制成麻線,織出的麻布制作麻衣裳,夏天穿在身上十分涼爽,易洗易干,深受群眾喜愛。
村里一家大型紡織企業(yè)
上世紀40年代,江口村增加了純棉紗織的蚊帳布、條紋被單布等品種,連同土紗布一起遠銷東南亞。不少江口村人沿著閩江出海,帶著紡織設備、技術工人到東南亞辦起紡織廠。
宋建新和宋晨輝告訴,江口村的紡織企業(yè),數百年來一直以家庭為單位,改革開放后被用現(xiàn)代化經營模式的長樂人所超越。宋建新說,他親眼所見,長樂紡織業(yè)是從江口延伸過去的。改革開放初期,很多長樂人在江口做廢品回收生意,看到江口人織蚊帳很賺錢,于是從江口村買了設備回長樂發(fā)展。而以前在長樂一些大型紡織企業(yè)時,創(chuàng)辦人也都曾講起長樂紡織業(yè)從織蚊帳起步的歷史。
如今,長樂紡織業(yè)已經發(fā)展到千億產業(yè)集群。而江口村除了幾家大型紡織企業(yè),絕大多數仍然以家庭大作坊式經營為主。不過,走出江口村的紡織企業(yè),不少做得很大,這其中就包括著名印尼紡織大王宋良浩及其家族。這些在外鄉(xiāng)賢,不斷回報桑梓,宋良浩及幾名兄弟就向江口村捐贈了過億元。
宋良浩捐建的小學
計劃打造廉政教育基地
目前村委會暫借在宋璟祠辦公。宋璟祠,又名宋璟紀念堂、鄉(xiāng)賢宋公祠,原址在福州市鼓樓區(qū)中山路8號。1992年,宋璟祠被拆,祠內的木石構件、石刻、石碑、對聯(lián)等文物保存完好,后在江口村重建。
現(xiàn)在祠前墻上的“奉旨祀典”和“鄉(xiāng)賢宋公祠”兩塊石碑是北宋年間的實物原樣。宋晨輝介紹,此前高新區(qū)領導在村里調研,了解到宋璟崇尚節(jié)儉,為政清廉,倡廉反腐,執(zhí)法公正,認為宋璟的作風對于現(xiàn)代仍有積極借鑒意義,目前正在計劃將宋璟祠打造成高新區(qū)的廉政教育基地。
交通小貼士
江口村距離市區(qū)18公里,導航到江口村即達。另外,可以乘坐82路公交,終點站即達江口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