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建甌自古居閩上游,為閩置第一郡治所。晉永嘉末年,中原喪亂,士大夫多攜家避難入閩,而建甌又以其地利之便,大率流寓占籍之民居多。但人移境遷,風移俗易,又歷經(jīng)數(shù)代繁衍和山川滋培,其民之習(xí)又有別于中州之氣。
縱觀建甌的民間風俗,歸結(jié)起來,大體具有以下五個顯著特征:一是循規(guī)蹈矩,注重禮儀;二是安居樂業(yè),從善好施;三是待客盛情,寬厚從容;四是崇尚大道,尊師敬老;五是好求吉利,處世圓柔。
本篇特別對建甌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的六大傳統(tǒng)習(xí)俗,進行一次全盤解讀,以饗讀者。
“扎花燈·賞花燈”:你知道建甌元宵節(jié)的花燈有哪四大名燈嗎?
家家戶戶門口都要掛一盞紅色紙扎的桶形上元燈,也有的人家張掛造型精巧的彩燈。建甌舊時元宵節(jié)花燈,主要有金魚燈、繡球燈、荷花燈、龍燈四大名燈。
特別是城關(guān)長街頭一帶居民因多數(shù)是菜農(nóng),幾乎家家戶戶門口都擺一株大油菜花樹,并在花枝上掛上許多小彩燈,點上小蠟燭,光艷奪目,煞是好看——這便是建甌舊時盛況空前的元宵燈會。
解放后,隨著絲綢、織錦、彩扎工藝的改進,元宵花燈制作日漸完美精巧并出現(xiàn)了大型彩燈,配上五彩繽紛的彩色小電燈泡,顯得富麗華貴。
“猜燈謎·估對仔”:你會猜極富地方鄉(xiāng)土風味的建甌方言燈謎嗎?
每逢春節(jié),特別是元宵佳節(jié),當?shù)孛耖g大多要舉辦群眾性的花燈晚會。上世紀50年代后,各機關(guān)、商店門前都懸掛彩燈,并開展賞花燈、猜燈謎競賽評比活動。其中燈謎會最大的特色和亮點是建甌方言“估對子”。
比如:大姐帶針恩帶線,二姐帶線恩帶針,三姐點燈恩做法,四姐做法恩點燈(謎底:蜜蜂、蜘蛛、螢火蟲、蚊子)等等,尤受百姓青睞。
“叉龍燈·裝春臺”:你知道建甌元宵佳節(jié)當?shù)氐氖髠鹘y(tǒng)民俗游樂項目嗎?
建甌人舊時過年,往往在正月初五“小元宵”和正月十五“大元宵”,都安排有大型的踩街游樂活動,尤以正月十五“大元宵”為盛。街上挑幡、打獅、叉龍燈(常配有九魚采蓮或五金魁等)、裝春臺、擔花擔、高腳戲、蚌蚌精、劃旱船、踩高蹺、大頭堡這十大傳統(tǒng)民俗游樂項目簇擁而行,伴著鼓樂列隊踩街。
其中,最引人關(guān)注的壓軸節(jié)目就是“叉龍燈”?!安纨垷簟奔次椠垷簦墙óT民間最受歡迎的傳統(tǒng)游樂活動。建甌龍燈,龍頭用色紙或娟彩扎,龍身以竹蔑為骨架,上面覆蓋繪有鱗甲的紗布,內(nèi)燃油囊,龍尾大多扎上一束大鐵樹葉。舞動時燈火四溢,蜿蜓如飛。“叉龍燈”時,觀者人山人海,沿途商店、民宅鞭炮不斷,熱鬧非常。當?shù)厝?,不論男女老少,都把“龍燈”視為吉祥物,龍燈叉過,家家炮仗齊鳴。有人特請龍燈叉入屋門,主人給“紅包”。
“剪龍須·發(fā)紅燭”:你知道元宵節(jié)建甌東游、南雅兩地鄉(xiāng)村有哪些特色的過節(jié)習(xí)俗嗎?
東游人在龍燈叉至大門口時,新婚婦女爭“剪龍須”,放在床底下,以求“早生貴子”。南雅房村口,當?shù)厝嗽谠鼰艄?jié),新婚夫婦沿街“發(fā)紅燭”,預(yù)兆“添人丁”。
“請春酒·十大碗”:你知道建甌人正月“請春酒”當?shù)刈盍餍械氖笸胩厣穗葐幔?/strong>
從正月初二到正月十五,古邑城鄉(xiāng),還有“請春酒”的習(xí)俗。親朋間互相宴請,聯(lián)絡(luò)感情。
請春酒,一般宴席,炒粿、煎糕、全魚、雞茸(絨)、板鴨、膀蹄、粉丸、納底、太平蛋、炒三冬等十大碗鄉(xiāng)土特色名肴,大都不可少。
隨著時代進步,菜譜越發(fā)精簡,而在數(shù)量和品種上與時俱進,最明顯的就是原來的壓軸主菜膀蹄已經(jīng)大都消失不用或作改進。但當?shù)厝嗽谡抡埓壕频牟俗V里,炒粿、煎糕這兩樣是必不可少的,其寓意“吃糕高升、吃粿發(fā)財”。
“頒詔令·放花燈”:你知道建甌歷史上最出名的一次元宵放花燈活動嗎?
歷史上曾在建甌元宵放花燈的皇帝,至少有三位:一是五代十國之時,在建州稱帝的閩天德帝王延政;第二位是南宋曾在建州做建王,后于南宋紹興三十二年登基稱帝的宋孝宗趙眘;第三位是南明隆武帝朱聿鍵。
據(jù)《建甌縣志·大事記》記載:清順治二年十二月,南明隆武帝朱聿鍵從福州移駐建寧府。以都察院衙門為行宮。次年正月十五,南明隆武帝朱聿鍵在建州頒發(fā)詔令,大放花燈,賜宴群臣,巡游城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