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為深化黨史學習教育,讓紅色基因在青年血脈中傳承延續(xù),11月30日,福建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以下簡稱“福建水電院”)團委舉辦了“紅色基因薪火傳,百年黨史青年說”主題分享會。
分享會現(xiàn)場
當天,來自該院不同部門的8名青年代表,結(jié)合各自的工作實際和黨史學習心得體會,分別以毛主席“星星之火,燎原百年”偉大構想、鄧穎超同志生命不息、戰(zhàn)斗不止的革命精神、萬里長征最遠的出發(fā)地三明寧化、飛奪瀘定橋的歷史壯舉、東北抗日女英雄趙一曼“白山黑水”的民族魂、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生平事跡、塞罕壩造林精神以及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顧誦芬院士的先進事跡為主題,深情講述了革命先驅(qū)在不同歷史時期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引起大家強烈共鳴,現(xiàn)場掌聲不斷。
福建水電院黨委書記余德貴寄語
福建水電院黨委書記余德貴全程參加活動,并對本次活動的成功舉辦表示祝賀。他要求院團委把共青團建設成為全院青年學習黨的理論的大平臺,希望全院青年干部立足崗位,加強黨的知識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及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的學習,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爭做有思想的新時代青年,有追求的新時代青年,勇于實踐的新時代青年。
分享會現(xiàn)場
會后,福建水電院青年干部紛紛表示,將不斷深化黨史學習教育、青年理論學習小組相關活動,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和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讓紅色基因薪火相傳,讓百年黨史浸潤“青”心,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fā)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積極投身福建水利“十四五”建設洪流,為設計院發(fā)展作出更大貢獻,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
青年風采
何毅軒:星星之火,燎原百年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這星星之火,使勝利的紅色旌旗飄遍中國,點亮了中國革命的燈塔,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我們黨憑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堅定信念和“艱難奮戰(zhàn)而不潰散”的艱苦奮斗作風,戰(zhàn)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了一個接一個的勝利。通過學習更讓我體會到了黨對農(nóng)村工作的全面領導不僅僅在過去具有深遠的意義,在現(xiàn)在也是引領著我們設計人員從實際出發(fā),做出符合規(guī)范、滿足需求、安全可靠的設計精品。
黃煜穎:學習巾幗榜樣,汲取奮進力量
從鄧穎超一生的事跡中,我汲取了許多力量,作為一名女性,從學習水工專業(yè)到進入水利行業(yè),一路上都有一些質(zhì)疑的聲音伴隨著我,但我認為沒有適不適合,只有值不值得。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會努力進取,立足本職工作,學習鄧穎超腳踏實地,不懈奮斗,嚴謹認真的品質(zhì),用心對待每項工作,踐行水利人的初心和使命,成為一名專業(yè)、獨立、有思想、有見地的水利人,懷著一顆炙熱的心在崗位上發(fā)光發(fā)熱。
劉可藝:鳳凰飛起之地,風展紅旗如畫
我出生在英雄輩出的紅色土地上,而今投身于測繪事業(yè),也將在測繪工作中繼承先烈遺志,大力弘揚樂于吃苦、不懼艱難、無私奉獻、自強不息的長征精神。測繪外業(yè)工作者,常常穿行于崇山峻嶺之間,探索偉大而神秘的大自然,“路隘林深苔滑”是常態(tài),險崖、毒蜂、窮山、惡水,常與我們相伴,即使沒有前路,也要拼盡全力闖出一條路。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新時代青年當自強不息,為中華民族繪就美好未來!
孫海岸:揚帆起航新時代,踏夢追憶長征路
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有過這樣的囑托:“青年是苦練本領、增長才干的黃金時期”“青春虛度無所成,白首銜悲亦何及”。我們作為新時代的水利青年,應該要奮力學習,努力工作,在實踐中增長我們的本領。我在踏勘中的邁步,正是我的水利生涯長征的第一步。今后,我會不斷保持著對水利工作的熱情,奉獻自己的青春,為國家的水利事業(yè)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林娜:白山黑水除敵寇,笑看旌旗紅似花
工作中,從進度控制到安全管理,從成本控制到合同管理,在這樣一個平凡的崗位里我們就像是一臺巨大機器中一顆很不起眼的螺絲釘。無論過去或是現(xiàn)在,偉大的事業(yè)不都是我們這樣的一顆顆小小的螺絲釘在平凡崗位上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干出來的么?我們要學習趙一曼同志這樣甘于奉獻,艱苦奮斗,勇于擔當?shù)木?,抵制精致利己主義,以昂揚的工作狀態(tài),投入到日后的工作中去。
林志威:隱姓埋名三十載,終鑄就大國利器
“無名、無聲、無痕”是大多水利人的宿命。無名,哪怕在基層干了幾十年,你也未必能有被大家知道名字的一天;無聲,無痕,如水一般,也許我們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作為,但是在水利工程上的每一個腳步都記錄著我們的貢獻;五千年中國,華夏水利千秋業(yè),我們水利人始終抱著功成不必有我的信仰,在“平凡”的崗位扎根,在無人所知之處散發(fā)光亮。
江宇晟:筑夢六十載,荒原成林海
聚焦黨和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愿景,我們更應該思考自己在設計院平日的工作中能為綠色發(fā)展去做些什么,在日常的生活中又能做些什么。而作為青年的我們理應承擔起更多,積極地投身到黨的綠色發(fā)展事業(yè)中去。六十年前,上壩的369位青年們把自己的青春年華揮灑在塞罕壩的荒原上 ,今天情況當然不同于那時,但塞罕壩精神不應因此褪色。
陳爍馀:學習顧誦芬院士,牢記初心使命
作為一名水利工作者,我認為我們的初心和使命,就是進一步弘揚“忠誠、干凈、擔當,科學、求實、創(chuàng)新”的新時代水利精神,緊緊圍繞“百姓富”與“生態(tài)美”有機統(tǒng)一的永續(xù)發(fā)展目標,繼承和發(fā)揚“見賢思齊、比學趕超、擔當作為”的工作作風,向先輩學習,向身邊先進典型學習,刻苦鉆研,勇毅前行,為設計院榮譽而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