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萍(1904—1932),又名王朝鸞、盧哇利,海南??谌?。1927年秋來到福建工作,出生入死,堅持斗爭,為福建的農民武裝暴動、地方紅軍的建立和發(fā)展、黨的白區(qū)工作、黨的宣傳工作和組織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王海萍(圖片來源:《閩南革命史畫冊》)
王海萍祖上幾代都是文人,他學習勤奮,聰明志堅,1922年中學畢業(yè)后,離開海南島前往上海,考入滬江大學。1925年五卅運動時,他立即投入革命斗爭,并因此離開滬江大學,轉讀東華大學,參加共產主義青年團,不久后加入中國共產黨。
此后,王海萍參加了北伐戰(zhàn)爭。他在北伐軍第十一軍政治部工作,是一位優(yōu)秀的政治工作干部。1927年蔣介石發(fā)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王海萍離開北伐軍。當年秋,他受黨中央的委派從武漢來到福建,任中共閩南特委委員。12月4日至5日,中共福建臨時省委在漳州成立,他當選為省委宣傳部部長、省委執(zhí)行委員。在中共福建臨時省委的領導下,1928年上半年平和、龍巖、上杭等地農民相繼舉行了武裝暴動。王海萍豪情滿懷、日夜操勞,為支持和領導全省各地的農民武裝起義,替臨時省委起草文件,發(fā)指示,向中央寫報告反映情況,以取得黨中央的領導。他起草的《為平和暴動告工農兵民眾》《致平和工友農友書》,旗幟鮮明、語言簡練、生動有力。他說,“霹靂一聲,平和縣的工農群眾在共產黨領導下,起來暴動了!”,這“是全福建暴動的先聲”,“這個偉大的革命事實,是福建空前的壯舉,是福建工農兵平民自求解放的信號!”
1928年6月,王海萍受臨時省委委派到永定,兼任閩西臨時特委書記。他與張鼎丞、鄧子恢等人共同組織和發(fā)動了永定暴動,領導永定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蘇維埃政權。
1930年2月,中共福建省第二次黨代表大會在廈門召開,王海萍當選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兼軍委書記。5月25日,福建省委在廈門組織武裝劫獄,營救出被關押在獄中的40多位革命同志。王海萍是當時破獄委員會的一名重要成員,為廈門破獄的成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1930年夏,王海萍代表福建省委出席在上海召開的全國蘇維埃區(qū)域代表籌備會。1930年底,福建省委書記羅明調到上海。1931年1月,王海萍開始代理福建省委書記。3月25日,福建省委設在廈門的秘書處、宣傳部被敵人破壞。同一天,省委常委兼秘書長楊適(楊峻德)、宣傳部長李國珍和秘書處干部梁惠貞(王海萍愛人)等同志被捕,先后犧牲。王海萍于當天下午五時半就向“中央轉羅明”匯報了情況。他在報告中說 “一批忠實的同志如此離開了,在艱苦工作過程中不能再見他們了。明兄我哭了!”,又說“自然我絕不怕難的,不因此悲痛消極只有再接再厲的前進,為同伴們算個總賬”。隨后,王海萍前往上海,向黨中央?yún)R報情況。
1931年5月,中央決定暫不在白區(qū)恢復福建省委,而建立福州、廈門兩個中心市委,漳泉兩地黨組織歸廈門中心市委領導。7月,廈門中心市委成立,王海萍任書記,統(tǒng)一領導閩南各地革命運動。在王海萍的領導下,閩南各地的革命武裝不斷壯大,革命根據(jù)地不斷發(fā)展。他重視宣傳教育工作,組織出版了《群眾周報》(后改為《群眾報》)和《戰(zhàn)斗》等理論刊物?!度罕娭軋蟆反罅繄蟮拦み\、學運消息,發(fā)表社論,刊登革命歌謠,內容相當豐富;《戰(zhàn)斗》從理論上闡述革命道理,在知識分子中有較大影響。他還重視干部訓練工作,經常舉辦短期訓練班,培養(yǎng)各縣和基層領導干部,親自講授游擊戰(zhàn)術等軍事課。同時,在城市發(fā)動募捐,在經濟上支援蘇區(qū);又動員工人到蘇區(qū)參加紅軍,使紅軍充實工人成分;派遣醫(yī)生、護士到紅軍中去服務,為支援閩西、閩南蘇區(qū)做了大量工作。
1932年4月,毛澤東率領中國工農紅軍東路軍攻克漳州。以王海萍為書記的廈門中心市委積極配合紅軍進漳。紅軍進入漳州城后,王海萍受到毛澤東接見,并在漳州人民歡迎紅軍入漳慶祝大會上發(fā)表熱情洋溢的革命演說,受到各方矚目,也因此被國民黨特務認出。5月,王海萍回到廈門后,不幸被捕,7月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