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時大力倡導、親自推動選派黨員干部駐村任職。自2017年底以來,第五批福建省派駐村第一書記真抓實干、精準幫扶、精準施策,推動各村集體經(jīng)濟不斷壯大、村容村貌得到改善、黨群社群關系更加融洽、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脫貧攻堅和改善民生成效明顯。為講好駐村故事,弘揚駐村精神,本網(wǎng)首批推出省派福州、莆田駐村干部系列相關報道。
中國福建三農(nóng)網(wǎng)莆田1月26日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要同扶智、扶志結合起來?!痹诟=ㄊ∥≌念I導下,第五批省派莆田市駐村第一書記堅持志智雙扶,推進文明鄉(xiāng)風,幫助貧困村補充精神之“鈣”,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鄉(xiāng)村治理格局,開啟了貧困村的“騰飛之路”。
山鄉(xiāng)立新志
大山無言,脫貧有聲。
徑里村,位于城廂區(qū)靈川鎮(zhèn)西北部,地處壺公山山麓。過去因偏僻落后而被戲謔為羊腸小道里的村落,是省級貧困村。
趙海濱是徑里村駐村第一書記。緣于一次集體活動,他與小蘇一家結下了不解之緣。為幫助困難學生開闊視野、提高素質,趙海濱組織成績優(yōu)異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孩子參加福建省海事局主辦的航海夏令營活動,小蘇上四年級的妹妹便是其中之一。
“這孩子像變了個人似的,以前不愛說話也不愛出門,參加完2周的活動,回來都會主動來跟我們打招呼了?!被顒咏Y束后,外公欣喜地告訴趙海濱。
通過深入了解,趙海濱得知這也曾是一個幸福完整的家庭,父母勤勞樸實,生活雖不富裕,但日子總是甜的。天有不測風云,在小蘇12歲時,其父不幸患病離世,家里因治病不僅花光了積蓄,還欠下十多萬元債務。多年來,靠政府補助和體弱多病的母親打點零工補貼家用,勉強供3個孩子念書。
對于小蘇家的情況,趙海濱十分重視。得知小蘇馬上就要高考,他時常去家訪,做好心理輔導,鼓勵他們堅定信心、努力學習。同時他爭取區(qū)里扶貧資金和公益性崗位,讓小蘇母親當上村級保潔員,拿上“固定工資”。
精準扶貧春風起,好事接二連三來。2018年,小蘇家脫貧了,她也考入莆田學院。然而,不小的學費開支,讓這個剛脫貧的家庭頓時又陷入了拮據(jù)中。為此,趙海濱跑前跑后爭取資金,并在省派莆田駐村干部領隊林友隆的捐資支持下,籌得社會義捐23000元,加上每年5000元補助金,讓小蘇順利上了大學。
三年來,家訪中、電話里,趙海濱的關懷不絕于耳,化作綿綿細雨,浸潤著貧困學子的心田。
在幫扶干部的感染下,沉默內向的小蘇逐漸打開心扉,變得積極樂觀。進入大學,她主動加入學院自律會,忙碌穿梭于各類志愿服務活動:推廣垃圾分類、關愛留守兒童、陪伴孤寡老人等,自所能及地將愛心傳遞給弱勢群體。自立自強的她利用周末、晚上時間兼職做家教,實現(xiàn)生活費基本自給。寒暑假在家時,她幫助母親分擔家務,還時常用“自強與勤奮是可以戰(zhàn)勝貧困”來教導弟弟妹妹。三姐弟不僅懂事乖巧,學習成績也十分優(yōu)異。
離開家鄉(xiāng)后,小蘇漸漸發(fā)現(xiàn)家鄉(xiāng)綠水青山的背后,卻是脫貧攻堅的“硬骨頭”——集體經(jīng)濟發(fā)展滯后,思想不開拓。而今已是大三學生的小蘇,對精準扶貧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思考。“是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扶貧干部和社會各界好心人的扶持幫助,讓我看到了生活的前程和希望?!睆泥l(xiāng)村走出來的小蘇,立志當一名人民教師,希望接力扶貧,反哺家鄉(xiāng)。
“過去那個一說起家里的情況就哭的小蘇,與現(xiàn)在對未來侃侃而談的模樣大相徑庭,這就是扶貧的力量?!壁w海濱欣慰地說道。
澆樹要澆根,扶貧要扶心。趙海濱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發(fā)動多方力量開展結對幫扶、愛心捐贈、獎學助學等活動,將溫暖帶給山區(qū)的孩子。同時激發(fā)貧困群眾發(fā)展的內生動力,讓他們把“腰桿挺起來”。2020年全村有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建起新樓房,5戶參加村公益性崗位或進村扶貧農(nóng)場工作,3戶在家門口開辦起“日有喜”扶貧超市,戶戶脫貧有奔頭。
而脫貧的背后,是崛起的加速度。
短短幾年間,徑里村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趙海濱與村干部立足休閑旅游庫區(qū)村規(guī)劃,全面推進人居環(huán)境整治,不斷綠化美化,鋪設覆蓋全村的污水管網(wǎng),逐步完善休閑廣場、移民活動中心、多功能運動場等,將移民歷史文化上墻,引導村民演奏十音八樂,不僅讓村容迎來華麗蛻變,也讓游客感受到獨具一格的鄉(xiāng)愁文化。
眼下,徑里村猶如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靈華公路項目方興未艾,火熱的建設熱潮令人振奮。待隧道打通后,這里到莆田城區(qū)的距離將縮短至不到10公里,屆時將成為名副其實的城市后花園。
漁村沐新風
“在農(nóng)村,遞根煙話匣子就打開了?!边@是駐村第一書記楊海風拉近與村民之間距離的“秘訣”。
2017年底,中核華辰選派優(yōu)秀年輕的黨員干部楊海風到秀嶼區(qū)埭頭鎮(zhèn)汀港村任職駐村第一書記。汀港在村年輕人少、中老年人多,一個85后如何和村民有共同話題?于是,他琢磨出辦法——隨身攜帶一包煙,盡管自己平時不抽。
一來二去,他便與當?shù)厝罕姶虺梢黄?,贏得大家的信任,打開了工作局面。
“聽說在莆田沿海,沒有上百萬是娶不起媳婦的?”“其他人辦喜宴都是大請,我不請,面子上過不去,也沒法交待……”面對過去大操大辦、人情攀比的不良風氣和百姓不能承受的人情之重,楊海風決定痛剎陳規(guī)陋習之風。
說干就干。經(jīng)村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新村規(guī)民約”應運而生,入戶宣傳緊鑼密鼓。然而,如何讓其真正“活”起來并發(fā)揮作用,成了他頭痛的問題。
很快,考驗便來了。恰逢村主任籌備兒子的婚宴,楊海風抓住契機,主動上門道賀,并借機與其家人促膝懇談,曉之以理、4動之以情,最終成功勸其帶頭簡辦婚宴。首“戰(zhàn)”告捷,他趁熱打鐵,又花一周時間遍訪其他5戶欲辦喜事的村民。在黨員干群的不懈努力下,逐漸形成“滾雪球效應”,“新村規(guī)民約”在汀港村落地生根,高額聘金和大操大辦的陋習有效遏制,文明鄉(xiāng)風、淳樸民風得以進一步弘揚。
他將此次移風易俗經(jīng)驗歸結為:“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即為樹立典范,帶動集體?!?/p>
為了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楊海風動員能歌善舞的村民帶頭教學,組建村民廣場舞隊和鄉(xiāng)村樂隊,幸福院、民俗館隨之落成。據(jù)悉,汀港民俗館是目前秀嶼區(qū)唯一的鄉(xiāng)村民俗館,精心還原莆仙經(jīng)典農(nóng)家小院,集中展示汀港村的風土人情和朝代更迭文明演變的文化印記,共設票證標花、農(nóng)耕器具、耕讀傳家、百工巧匠等15個展區(qū),展品達2萬多件。
村莊的新面貌,得益于村黨支部這面紅旗“揚起來了”。駐村以來,楊海風沉下心與黨員干部、村民交流談心,增強村干部的初心和為民辦實事的信心,借換屆選舉契機,選優(yōu)配強村“兩委”班子成員。他還向“娘家”單位求助,組織動員致富帶頭人募捐,共籌集300多萬元,建成一棟嶄新、配套完善的基層組織活動場所,為村“兩委”辦公和黨員組織生活的開展提供陣地保障。
汀港村是全國鄉(xiāng)村旅游扶貧重點村,前山后海,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做工程出身的楊海風,充分發(fā)揮自身的資源優(yōu)勢,千方百計抓產(chǎn)業(yè)、拉項目、請專家,在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心下,他與村干部籌集補助資金300余萬元、項目專項資金6000余萬元,逐步做大做強旅游產(chǎn)業(yè)。汀港村以不俗的成績回饋著這群筑夢人,先后獲得“福建省鄉(xiāng)村振興試點示范村”“福建省鄉(xiāng)村治理試點示范村”“莆田市基層黨建工作示范點”等榮譽稱號。
振興之路艱且阻,但楊海風的幫扶決心堅如磐石。為制定一份符合實際的旅游扶貧規(guī)劃,他自掏腰包多次驅車往返于福州、廈門等地,對接多家景區(qū)投資企業(yè),協(xié)調設計單位、專家、村民等反復論證,將原規(guī)劃七成多的內容進行重新修訂……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他用踏實肯干換來了群眾滿意的微笑?!皸顣浤贻p有為,有想法、有干勁!”這是村民對他的評價。
“汀港500噸級陸島交通碼頭完工了,景區(qū)游客服務中心、停車場等配套設施也正在完善……”談及村莊變化,退休老教師林文賢言語里藏不住自豪。
如今,汀港村獨具山海特色的鄉(xiāng)村旅游漸入佳境,成為新的“網(wǎng)紅打卡地”。每月慕名而來的游客有上千人次,紫菜、海蠣養(yǎng)殖、手工線面等特色產(chǎn)業(yè)發(fā)展也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