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村堯,1971年3月出生,1995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龍巖電視臺專題節(jié)目中心副主任,2017年12月任龍巖市派連城縣宣和鄉(xiāng)城溪村黨支部第一書記。
城溪村位于連城縣宣和鄉(xiāng)西南部,呈峽谷地形分布,群山分列兩側,水秀山青,風光旖旎,空氣清新,自然資源豐富,是革命基點村,也是縣級貧困村。全村下轄3個自然村、10個村民小組,有村民281戶1021人,共有黃、曹、吳、廖四個姓。村黨支部下設2個黨小組,現(xiàn)有黨員41人。
從宣和鄉(xiāng)新曹村傅家墻村民小組穿進去,6.5米寬的水泥道路直通城溪村村部。在村口,沿城溪溪流豎立的一排“要想致富快全靠產業(yè)帶”紅字標語牌格外醒目。標語牌后側一棟棟黑白布遮蓋的食用菌種植大棚內,菇農們正忙碌地采摘著剛剛冒出的香菇朵,裝筐、過秤,裝車。環(huán)村道路兩側綠樹掩映、山花盛開,更有兩側撒播的格桑花開,與村民種植的水稻、綠化苗木相互穿插點綴,浪漫了整個鄉(xiāng)村。
可誰曾想,數(shù)年前的城溪還是個以種植烤煙、檳榔芋為主,通往村里的道路只有三米寬的泥濘土路,全村沒有一個集體項目,村集體收入幾乎為零的重點貧困村。
又誰曾想,幾年前的7.22水災發(fā)生時,穿越村莊的城溪溪兩岸無一防洪堤壩,暴漲的山洪傾瀉而下,險些肆虐整個村莊!
……
這一切改變,開始于一位來自電視臺的駐村書記鄧村堯。
2017年12月,鄧村堯主動請纓并被選派到宣和鄉(xiāng)城溪村任職。剛駐村時,村里唯一通往集鎮(zhèn)的Y076道路不足3米寬,大貨車、大客車都無法進到村里。想要依托培田古村落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和其它產業(yè),首當其沖就是解決交通的問題。
“要致富先修路!”為了盡快讓村民們早日擺脫“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窘境,鄧村堯團結村兩委聯(lián)合村里的鄉(xiāng)、村代表、歷任村主干多方奔走,從交通、財政、農業(yè)等部門爭取項目資金近500萬元,沒日沒夜地做沿路涉及拓寬道路所需征地群眾思想工作。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最終建成了6.5米寬的3公里鄉(xiāng)村公路,徹底消除了制約發(fā)展的“瓶頸"。這條農村公路后來被宣和鄉(xiāng)的干部群眾贊譽為“城溪高速”,被評為連城縣的“農村五好示范公路”。
而在這條道路的建設過程中,還創(chuàng)造了“群眾沒要一分錢征地補償”的奇跡。
新曹村傅家墻村民小組是城溪村道的“咽喉”,要想拓寬鋪路,就必須征用拆遷10戶村民的菜地、舊房和1處祠堂圍墻。由于之前個別鄉(xiāng)村干部對情況不太了解,甚至較為草率地向其中的一戶村民發(fā)出了“兩違”拆除通知書,導致了這戶農戶從心理上產生了嚴重的抵觸情緒。無論鄉(xiāng)村干部怎樣勸解,他就是不答應拆除讓路,還表示“鄉(xiāng)里村里出再多的錢也沒用”。
為此,他想盡一切辦法,找來了村賢、鄉(xiāng)賢以及與其關系較好的鄉(xiāng)親,一有空閑便上門和他談論做公益積德行善這些他感興趣的話題,虛心向他求教農村公益項目發(fā)動群眾的辦法等,并有意無意地讓他了解到城溪村群眾因道路無法拓寬帶來的苦惱,以及城溪村拓寬道路資金有限及資金使用情況,換取他對道路拓寬的支持。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7個多月60多場次的溝通工作,這戶村民終于同意讓出新房子前面的臺階用于拓寬村道,還帶動了相關路段其他群眾自愿簽下征遷協(xié)議。事后,涉遷村民說:“鄧書記這么用心,我是看在鄧書記確實是想為群眾做事的份上才答應的?!?/p>
面對黨建基礎不夠扎實,難以在鄉(xiāng)村振興中發(fā)揮領導核心作用等實際情況,2018年村級組織換屆時,鄧村堯圍繞建設標準化黨支部,并在鄉(xiāng)黨委的支持下,在全村黨員干部中倡導爭當“密切聯(lián)系群眾,做群眾愿望的“貼心人”;強化服務理念,做群眾情感的“暖心人”;創(chuàng)新發(fā)展機制,做群眾發(fā)展的“領頭人”;提升服務能力,做群眾利益的“守護人”活動。強班子,抓制度,定規(guī)劃,并積極動員組織廣大鄉(xiāng)親參與和推動鄉(xiāng)村全面振興。除了節(jié)假日以外,鄧村堯大部分的時間都與村兩委班子成員一起,經丘尋壑,走訪農戶,談計論策,制定發(fā)展規(guī)劃。
為了工作方便,他的私家車后備箱長期放著一雙高桶水鞋和一雙布鞋,只要有空閑時間,他總是走到田間地頭,進入農戶家中,傾聽群眾意見建議,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問題。
他爬遍了城溪村的每一座山脈,淌過了每一條溪澗,進過了每一戶農戶的家門,拜訪過每一位外出村賢、貧困戶、困難戶、低保戶、離退休干部、老黨員。在村里村外,他說的最多的是“我城溪”,從來沒有把自己當成是“外人”,而村民更沒有將他當“外人”。關系村發(fā)展的事情,他總是四處奔波協(xié)調。哪家有困難,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農村群眾的工作其實說難也不難,只要我們沉下心來,耐心地去傾聽他們的訴求,從群眾自身的利益去換位思考,再把我們想做的事情和他講解清楚,把條件說明白,把困難講透,將心比心,遇到的難題就一定可以解決,群眾的思想就一定可以做通?!编嚧鍒蛘f。
2018年7月,兩戶村民因為老房子糾紛,雙方劍拔弩張,險些出手爭個高低。聞訊后,鄧村堯很快邀來了村主任趕到現(xiàn)場,并發(fā)揮其在擔任電視臺《調解現(xiàn)場》欄目負責人時的調解專長,對雙方進行面對面、背靠背的調解,最終平息了事端。事后,雙方當事人逢人便說:“當時如果不是鄧書記及時調解,后果不堪設想?!?/p>
同年9月的一天,村民向他反映村里有段自來水管接頭斷裂數(shù)月都沒能修復,下村村民飲用水存在困難。鄧村堯得知后,馬上自掏腰包叫來維修師傅,只用了20多分鐘就解決了問題。村民們說:“之前我們反映了不知多少次,就是沒人管,可鄧書記他一下子就解決了。”
2019年1月19日下午,村委會召集村民協(xié)商收回30多畝的原村小學勞動基地,準備用于發(fā)展集體項目。但對于20年前村民們在村小學勞動基地上種植的毛竹、杉木等如何處置,該不該給予賠償或補償?shù)葐栴},村干部與村民卻看法不一,爭論不休。鄧村堯再次利用自己平時積累的法律知識和調解經驗,通過向村民宣講法律知識,釋疑解惑,引導村民關注村集體發(fā)展項目,壯大集體經濟的機遇與好處等,與村民一聊就是2個多小時?!安傻冒倩ǔ擅酆螅瑸檎l辛苦為誰甜”。(備注:唐代,羅隱《蜂》)。最終,這些村民竟一致表示不要一分補償、支持村集體發(fā)展,愿盡快自行將山上種植的毛竹、杉木進行清理,將土地歸還村里規(guī)劃項目。村里將這一地塊用于項目發(fā)展后,僅這一項就為村里增加了幾萬元的收入。村民們說,“鄧書記讓我們把眼光放長遠,支持村子發(fā)展,村子發(fā)展起來了,我們的生活也會越過越紅火。這是站在我們城溪的發(fā)展上考慮,沒有一點私心?!?/p>
駐村3年多來,鄧村堯和他的搭檔們積極協(xié)調村民所盼、亟需改善的各類民生項目8個,先后籌措資金800多萬元,先后實施和完善了一大批基礎設施項目。值得一提的是,他還牽線搭橋,成功引進了一家食用菌生產加工項目落戶城溪。該項目首期成功扭轉土地50余畝,目前已建成標準化食用菌大棚20余幢,完成投資額100多萬元,栽培香菇、茶樹菇10多萬袋。城溪村不僅每年可以增加村集體收入5萬元以上,村民們也通過土地扭轉、參與食用菌栽培、公司務工等,獲得了可觀的收入,有效激發(fā)了 “內生發(fā)展動力”。
“萬人操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備注“出自秦國丞相呂不韋的《呂氏春秋》)。2018年,城溪村摘掉了重點貧困村的帽子。2020年,城溪村的集體經營性收入從駐村伊始時的5000元發(fā)展到了25萬元,農民可支配收入達到了17000多元。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9戶61人全部如期實現(xiàn)脫貧。
“村民以前碰到事情先找鄉(xiāng)政府幫忙,現(xiàn)在先找鄧書記幫忙”,時任宣和鄉(xiāng)黨委書記江新群這樣說道??舌嚧鍒騾s總是說:“我做得還很不夠,是大家支持我,關愛我。”駐村期間,他寫下了這樣的一首詩,表達他對城溪村的牽掛和城溪村民美好生活的祝愿。
《致城溪》
一個以“和”字為魂的村莊
一個留存原生態(tài)的鄉(xiāng)野
無論俯瞰還是仰望
都是原汁原味的夢想
擷一束山杜鵑摘種在龍?zhí)独葮蛏?/p>
那詩一定還在遠方
那情注定牽掛著夜晚的燈光
一個以“善”字為基的村莊
一個以包容為畫的峽谷民居
無論張開還是擁抱
都是熊熊燃燒的渴望
捧一叢叢林中的蘭嫁接在大自然上
那念想一定還在前方
那心注定銘刻在了
撒滿陽光的山崗
2019年7月,鄧村堯被中共龍巖市委授予“優(yōu)秀黨務工作者”稱號,城溪村也被連城縣委授予“優(yōu)秀基層黨組織“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