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福建三農網漳州6月5日訊 ( 鄭麗金) 山巒、流水、水車、綠道、菜園、透露著溫暖氣息的三角梅、紅瓦翹檐的宗祠廟宇、整齊劃一的樓房……這里是漳州龍海市程溪鎮(zhèn)東馬村,487戶1700余人在這里過著幽靜恬淡的鄉(xiāng)村生活。
晨起,飛鳥高歌,寬敞平坦的村道上,村民們陸續(xù)外出務工,背著書包的學生們成群結隊,不時傳來陣陣嬉鬧的歡笑聲。傍晚,夕陽西下,和風如訴,村前那片菜園就開始熱鬧起來,村民們扛著鋤頭,提著水桶陸續(xù)來到菜園,或松土、或澆水,順便采摘下新鮮的蔬菜。豎立在田頭上那一排“美麗鄉(xiāng)村,和諧東馬”的紅色標語,在綠竹的映襯下顯得格外耀眼。
漫步于東馬村,新顏新姿,卻韻味別樣,陽光慵懶的照耀著,溪水嘩嘩呵護著寂靜的鄉(xiāng)村,生活的故事,在日升而作日暮而息中,悠遠延綿。
東馬村原址在漳浦與平和交界處海拔900米的大山上,因歷年常遭受山體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侵襲,從2006年至2011年間,政府在龍海程溪農場橋南一塊占地面積110畝的平地建安置區(qū)。東天尾、三關塘、山石馬三個自然村分批遷出世代居住的家園,落戶到這里,建成現(xiàn)在的東馬新村。
走鄉(xiāng)村振興之路,讓“山里人”過上“城里人”一樣的舒適日子。搬遷后的東馬村按照“統(tǒng)一提供土地,統(tǒng)一規(guī)劃設計,統(tǒng)一建設標準,統(tǒng)一自主建設”的方案,進行“農村規(guī)范化建設”,幼兒園、老人活動中心、文化廣場、戲臺、公園、休閑綠道等公共設施一應俱全,村里各項事務穩(wěn)步推進。
“村規(guī)”“家訓”堂堂正正地上了墻。飛檐翹角,雕梁畫棟,古色古香的宗祠家廟又重新在新村立了起來。幾年時間里,東馬村就建成為一個“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的美麗新村,成為市級“新農村建設示范村”,省級“生態(tài)文明建設示范鄉(xiāng)村”。
雖然外遷近十年,但是東馬村人的“山里情結”依舊,對土地的深情眷念,是父輩們一種情感的傾注,春耕、夏長、秋收、冬藏,耕種是他們心頭最深的向往和懷念。只是當年建新村時,村前有限的空地都規(guī)劃建成了鄉(xiāng)村公園。漸漸地,公園因維護成本高疏于管理,再加上陸續(xù)有村民在公園“見縫插針”種上了蔬菜,導致公園不像公園,菜園不像菜園。東馬村兩委經過實地走訪,充分尊重民意、因地制宜,對原來村公園進行改造提升,整理出13畝的菜園子,科學規(guī)劃,柵欄隔離,步道分區(qū),分給各家各戶耕種,抽水灌溉裝置分布其中,讓搬遷多年沒再摸過鋤頭的村民,生活又多了泥土味道。
另外,東馬村還在菜園中設置綠道、休閑椅。村民或散步于阡陌,或奔跑于綠道,或在休憩區(qū)聊天,或帶著小孩體驗一番田園生活。傍晚時分,大家說說笑笑的聲音回蕩在綠水青山間,久久不曾散去。菜園子為村民提供了休閑的好去處,已成為他們的一片樂土。
村干部和村民們還一起按心目中的美麗鄉(xiāng)村圖景,自己設計、自己建設房前屋后的每一處小景觀,表達他們對生活的熱愛,所有這些與菜園子那黝黑的泥土、嫩綠的蔬菜,融入了東馬村的整體環(huán)境,構成了一幅恬靜的鄉(xiāng)愁水彩畫。
水車吱吱呀呀搖著,蜿蜒的綠道上,孩子們追逐打鬧……這片新村、這片青山綠水,迎著新時代的浪潮,將描繪著越來越清晰、越來越真切的鄉(xiāng)村美麗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