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閩東,梅雨不停,讓周寧縣禮門鄉(xiāng)仕本村村民李樹文又懷念起熟悉的蓑衣的味道。但和別人不同,已過知天命之年的他,其實是編織這種味道的高手。
出生在棕衣世家,如今是寧德市棕衣編制技藝的傳承人,李樹文懂得每根棕繩的脾性,正用一雙巧手編出屬于棕藝的新姿態(tài)。
曾是“高級定制”
“棕葉做的東西,防寒防潮,好多年都不會壞?!崩顦湮闹钢鞣粔ι蠏熘呐f棕衣自豪地說:“幾十年前的東西現(xiàn)在穿,再大的雨,都不會淋濕。”
“串串蓑衣種種田,彈彈棉花過過年?!鼻О倌陙?,蓑衣(又稱棕衣)一直為樵夫、耕者和漁民遮風(fēng)擋雨。上世紀(jì)70至90年代,禮門鄉(xiāng)可謂“棕衣之鄉(xiāng)”,特別是在仕本村、芹源村等地,至少三成人家以編織蓑衣為業(yè)。李樹文的父親、今年85歲的李光鈴回憶說,以前蓑衣每件可賣幾十元至上百元,相當(dāng)于普通人家半個月的收入,他就是用這項技藝養(yǎng)活了一家老小,每年還被請去外地制衣。
耳濡目染,李樹文剛上初中就當(dāng)起父親的貼身學(xué)徒,成了家族第四代棕衣制作傳承人。他介紹說,扎扎實實做一件棕衣,至少要3天。一件棕衣有領(lǐng)口、披肩、前裙和口袋,都要用棕繩連在一起。不同部位的編織打法都不同,用針也多樣。用針時,李樹文會將針頭點在茶油上,起到潤滑作用。不然,針頭不長眼,扎到手上疼得齜牙咧嘴是常事。
由于價格昂貴,每件棕衣可以算是“高級定制”?!疤崆耙惶齑旰米乩K,再上門看訂戶的高矮胖瘦。我溜一眼,棕衣尺寸心中就有數(shù)?!崩顦湮淖龅淖匾箩樐_細密,尺寸合適,買家都稱贊。
“手藝人活計做得好,走到哪都受人尊敬?!崩顦湮恼f,每每看到“斜風(fēng)細雨不須歸”的風(fēng)光,“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景致,都會為自己擁有一門好手藝而自豪。
“傳統(tǒng)符號”求變
時代變遷,蓑衣很快被各種雨具取代。隨后,彈簧床、席夢思及塑料掃把的出現(xiàn),也讓棕墊、棕掃帚等棕制品乏人問津?!白厝~爛在樹上也沒人采”,靠棕藝謀生的村民紛紛另謀出路,李樹文也不例外。
人在他鄉(xiāng),每每看到有人用棕刷泡茶,或用蓑衣做裝飾,“心里就感到特別親切”。2009年,李樹文選擇回鄉(xiāng)重拾技藝。他受到裝飾品的啟發(fā),將原本1米多長的棕衣縮小為8寸。迷你版的棕衣工藝品備受酒店、農(nóng)莊喜愛,每年都要制作近百件。
除此之外,李樹文又忙著開發(fā)新的棕藝產(chǎn)品。一次,他偶然發(fā)現(xiàn)寺廟里的棉質(zhì)拜墊容易失去彈性,他主動推銷起自己做的棕制拜墊。因為經(jīng)久耐用、防潮不易爛,棕墊的高性價比很快為人所知。小小的跪墊引起“連鎖反應(yīng)”,宮廟之間口耳相傳,大批訂單找上門來?!拔覀兊漠a(chǎn)品主要銷往廣東、江西、河南、四川的宗教場所,一年可賣好幾千件?!崩顦湮恼f。
非遺技藝“變現(xiàn)”
與此同時,周寧縣將李樹文確立為棕衣編制非遺傳承人,為他搭建各種展示平臺?!斑B續(xù)兩年,縣里到福州舉辦旅游推介展,都會帶上我們。在三坊七巷,很多游客當(dāng)場求購小棕衣、棕墊,活動后還加購訂單?!崩顦湮拈_心地說,在縣里的支持下,2016年他成為棕衣編制寧德市級非遺傳承人,縣文旅局還在鯉魚溪景區(qū)民俗館為他留了個展位。
如今,李樹文的產(chǎn)品花樣繁多,小到洗茶具的棕刷,大到民宿酒店的棕包沙發(fā)或裝飾……林林總總的棕藝制品一年可以銷售近萬件,產(chǎn)值可達30萬元。
以“新姿態(tài)”重回大眾視線,周寧棕藝的新生,也讓仕本村一些村民重拾了老本行?!按謇镉形鍛艉臀乙黄鹱觯业母赣H、哥哥也來幫忙。”李樹文稱贊道,“父親寶刀未老,他一個星期能做五六個棕墊!”
就連12歲的兒子,最近也開始在父輩身邊“觀摩學(xué)習(xí)”。李樹文滿懷期待地說:“孩子以后不一定得靠這個謀生,但這祖?zhèn)鞯氖炙嚥荒軄G,希望能一代代傳承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