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龍港在手工打造民族樂器
被扔掉的凳子、門板、床板、桌子、衣柜,這些在平常人眼中已無可再利用的舊家具,經(jīng)過郭龍港的妙手,搖身一變成為精美的民族樂器。高胡、京胡、板胡、二胡、殼仔弦、六角弦、小管弦、大廣弦、三弦、北弦、月琴、北月琴、手提琴、琵琶、中阮、南琶……昨日,走進龍海市榜山鎮(zhèn)蘆州村蘆州路798號郭龍港的作坊,逐一觀賞他手工制作的16種民族樂器。
郭龍港是閩南樂器家庭作坊的第四代傳承人,當?shù)厝擞H切地稱呼他為“阿港師”。作坊的墻上掛著各種民間樂器,地上堆放著制作工具和木料?!坝糜谥谱鳂菲鞯哪静姆N類繁多,有紅木、小葉紫檀、黃花梨、酸枝木、黑檀木等,它們是從收購的廢舊凳子、門板、床板、桌子等家具上拆除下來的?!惫埜劢榻B。
55歲的郭龍港手工制作民族樂器有四十個年頭了。他的父親郭黃彬生前就職于漳州市木偶劇團,從事戲曲樂器加工61年,小有名氣。郭龍港14歲便跟隨父親到漳州市木偶劇團學做民族樂器,在父親的嚴格教導(dǎo)下,漸漸掌握了家族手藝,成為民族樂器制作好手。2013年父親因病去世,郭龍港繼承父親的工作。從小就喜歡在制作樂器上搞點新花樣的他,接手后嘗試用不同的材質(zhì)制作樂器,并在造型上做一些美化。試驗后,他發(fā)現(xiàn)舊木頭水分含量低,不易變形,做出來的樂器音色更好,便開始采用拆舊家具的木料來制作樂器。
長期制作樂器,郭龍港的雙手長滿了老繭,左手虎口處留一道長長的疤痕。他說,從事民族樂器制作很辛苦,早期制作時,很多木材的加工和打磨需要人工完成,“那時候沒有電動鋸木機,拿到大木材,只能用普通的鋸子用人力鋸開。鋸的時間長了,手磨得通紅,磨出水泡是常有的事情,一不小心手還會被劃傷,往往是舊的傷口剛愈合,新的傷口又出現(xiàn)了。”
經(jīng)過一路摸爬滾打,郭龍港制作的民族樂器憑借過硬的技藝和優(yōu)美的音色而遠近聞名,銷往市區(qū)木偶劇團、各縣區(qū)的戲曲劇團,甚至臺灣、新加坡、印尼的一些商人也時常找上門來求教、定做。各地的民族樂器愛好者、好手也常到郭龍港的樂器作坊,探討樂器制作,還吹拉彈唱相互交流。
郭龍港告訴,手工制作民族樂器成本高,并不怎么賺錢,且很辛苦,現(xiàn)在的年輕人不大愿意學。但為了讓這門技藝傳承下去,他會一如既往地堅守。近年來,為了維持生計和支撐制作樂器,他兼賣茶葉兼理發(fā)。他還積極為這門技藝申報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只希望這項經(jīng)歷四代人積淀、擁有上百年歷史的技藝得以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