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書記來了以后,村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路通了,路燈亮了,環(huán)境變美了,晚飯后大家也有地方活動了,熱鬧得很……”村民林亞通說起這一年多來村里的變化如數家珍,他口中的“女書記”,正是漳浦縣紀委監(jiān)委下派佛曇鎮(zhèn)人坪村的駐村第一書記陳燕梅。
2017年12月,懷著滿腔的為民熱情,陳燕梅從執(zhí)紀審查一線轉戰(zhàn)到駐村幫扶一線,從機關大院走進田間地頭,迅速轉變角色,融入群眾,很快找到制約發(fā)展的痛點、突破振興發(fā)展的難點。在她的帶領下,一年多的時間,集體經濟收入“空殼村”順利破殼消薄了,每年收入近10萬元;軟弱渙散村也成功摘帽,變身為“四星級黨組織”、省級“美麗鄉(xiāng)村”、縣級“黨建示范點”。群眾的精神面貌越來越好,生活越來越有奔頭。
“現在在村里走,經常會有村民出屋來喊我喝茶、在路邊拉家常,家家戶戶都混得很熟!”陳燕梅的臉上露出了滿足的笑容。派出單位領導進村了解駐村工作情況與進展時也不禁感嘆:“不容易啊,女漢子”。這一年多,“女漢子”確實磨破了嘴皮、踏破了腳皮,不是在村民家里就是在施工現場,不是在去村里的路上就是在去有關單位跑項目的途中。她以奉獻和實干、真情和汗水書寫著脫貧攻堅和農村發(fā)展的三部曲。
村支部——“軟弱渙散”到“戰(zhàn)斗堡壘”
“不像村部像倉庫,舊物件堆得滿滿的,滿屋頂蜘蛛絲;不像村部像麻將室,老的少的成天打麻將;不像村部像雞鴨場,附近的雞鴨到處拉屎,沒人掃也沒人管。”這“三不像”是知情人向燕梅描述的人坪印象。盡管做足了心理準備,但初到村部的親眼所見,讓陳燕梅的心無比的沉重。她意識到了組織的威信是被那層灰給蒙上了,群眾的信任就像村部的大門給關上了。
“給錢給物不如給個好支部”。她決心從整治渙散入手,還沒安頓好住宿,就召集兩委了解情況,得知村部被人以老人會的名義占用已久。于是她帶著兩委挨家挨戶做工作、說道理、講政策。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周后,村部全部騰了出來。接著,粉刷墻壁,安裝窗簾、LED宣傳屏幕、黨務政務公開欄,購置辦公桌椅、電腦、電風扇、空調等,一個月后村部面貌煥然一新:倉庫變成了便民服務大廳,麻將室變成了國學堂,鄉(xiāng)村黨校、黨群活動室整潔莊嚴,規(guī)章制度一一上墻。很多村民難以置信,“參觀”了一遍又一遍,嘖嘖贊嘆:“這才像一個村部的模樣”。
村委楊進才回憶起剛開始實行坐班值班的情景:“本來以為一個女書記來了能做啥,沒想到魄力這么大,敢想敢做,不怕得罪人,讓我們兩委很信服、很受鼓舞?!苯涍^一段時間的擺正,兩委干部的主動服務意識增強了,村部的大門為群眾敞開了,黨務村務定期公開,讓村民參與和監(jiān)督村級事務,村民的心門逐漸地打開,開始對組織有了信任,“以前兩委說話沒人聽,現在他們也感受到了我們真心辦事,說話有人聽了,做事有人跟了?!贝逦魅螚钣许槆L到了組織建強后的甜頭。
人坪村——“綠水青山”+“金山銀山”
人坪村風光秀美,離鎮(zhèn)區(qū)僅有一公里,卻是典型的集體經濟“空殼村”。村里無支柱產業(yè),青壯年只好外出務工,村集體經濟長年負債。資源不差,為什么沒能邁出貧窮的坎呢?幾個月來,陳燕梅苦苦思索,帶領兩委干部四處取經,調研論證,希望通過用好生態(tài)資源和地理優(yōu)勢,探索鄉(xiāng)村休閑旅游,真正使綠水青山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
“那段時間,真的像一個推銷員,包里放著資料,手機里存著照片,走到哪,就說人坪的苦,人坪的難,還有人坪的資源優(yōu)勢?!睅捉浵蛴嘘P部門申請支持、發(fā)動社會捐資,人坪村共籌措到資金100多萬,建成登山步道一公里、水果觀光采摘園30畝、停車場1000平米、公廁一座,配套“平語近人”勵志街,閩南俚語一條街、黨建宣傳長廊、廉政教育基地、家風館等學習陣地,為村民、游客提供一個休閑健身、學習教育、農耕體驗的好去處。現在每到周末、節(jié)假日,進村登山、游玩的人絡繹不絕。
“每天有上百人,有的游客爬完山下來,會到我這里嘗嘗農家菜?!鞭r家樂老板“光頭強”樂呵呵地介紹。他是村里第一個辦起農家樂的,幾戶村民看他生意不錯,也準備開業(yè)了。陳燕梅大力鼓勵本地村民在家門口創(chuàng)業(yè),每家獎勵5000元,并鼓勵年輕人結合觀光、采摘、農耕體驗創(chuàng)新農業(yè)方式,28歲的楊良鵬就是其中一名。他的之源現代農業(yè)果園每年創(chuàng)收近10萬元,同時解決了10名貧困戶的勞動就業(yè)問題。
人坪鳳山旅游的探索有效地激發(fā)了農村的活力,增加了村民的收入,2019年被列為市級“壯大村集體經濟試點項目”,并與漳浦龍睿集團簽定部分項目協議,村級每年獲得5萬元收益,有效激活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此外,某文化公司有意向與人坪村合作開發(fā)民俗文化體驗項目,屆時每年也將增加村財收入5萬元以上。
老百姓——“富了口袋”且“富了腦袋”
“阿伯,這條路要是通了,上來游玩的人多了,您種的蘆筍在家門口賣就可以了?!兵P山旅游項目建設初期,為了道路邊的2株龍眼樹,陳燕梅已經記不清這是第幾次到村民楊跳動家中做工作了?!翱丛谀愕谝粫浀拿孀由?,我同意了?!彼恼嬲\最終打動了這位80多歲的阿伯。同時,她也真正意識到了一個山村的落后,不僅是經濟窮、資源少,還有思想窮、目光短。如果不從思想上拔除窮根,轉變落后的觀念,所有的幫扶措施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村民精神面貌的改善、和諧文明鄉(xiāng)風的養(yǎng)成,才是農村持續(xù)發(fā)展的核心和靈魂。
為了讓村民的精神真正“富”起來,陳燕梅多方籌措資金,加大村莊文化設施建設力度。文化活動中心、鳳山文化公園、家風堂相繼建成;廣場舞蹈隊、婦女腰鼓隊、人坪大車鼓隊、全家樂樂隊、太極拳隊、國學班、剪紙班等村民文化團在人坪遍地開花。組織編寫《村規(guī)民約三字經》、《移風易俗實施細則》;以家風堂、國學堂、孝廉講堂為載體,定期開展教學活動,教育引導村民弘揚孝道、養(yǎng)成文明習慣;年輕黨員群眾參加省電大舉辦的“家庭農場經營管理”農民大專班,提升文化素養(yǎng)和知識技能;開展農技培訓,培養(yǎng)一技之長的新型農民。學習活動豐富多彩,村民們在潤物無聲的文化氛圍中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慢慢地,吵架聲少了,歡笑聲多了;麻將聲少了,讀書聲多了;貧困戶不再坐等幫扶,而是開始主動“取經”了;村里保潔員不再只等工資不干活了。人們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步提升中有了獲得感、幸福感。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任期內還有一年多的扶貧工作,燕梅充滿了信心,“敢用滴水勁,必有功成時?!边@位“女漢子”書記以女子的韌性和漢子的果敢?guī)ьI村民脫貧致富,在駐村的路上詮釋了一名紀檢干部的擔當和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