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雪花梨之鄉(xiāng)”河北趙縣一年一度的梨花節(jié)即將落下帷幕了?!袄婊ü?jié)”期間,極具“趙州味道”的趙州扇鼓等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一一亮相“趙縣梨花節(jié)”,向游客展示千年古縣的文化底蘊。
趙縣古稱趙州,有2500多年的歷史。2010年,趙縣被河北省文化廳命名為“河北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扇鼓之鄉(xiāng)。
趙州扇鼓與背燈挎鼓、趙州戰(zhàn)鼓并稱“趙州三鼓”,是最具趙縣地方特色的民俗,也是十分具有中國北方特色的民間舞蹈。2007年,趙州扇鼓被列入河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15年,趙州扇鼓第四代代表性傳承人曹麗敏編導并主演的《趙州扇鼓》走進韓國參加中韓文化藝術交流大型文藝演出,走上國際舞臺。
曹麗敏在趙縣石塔學校指導學生練習趙州扇鼓
曹麗敏稱,扇鼓起源于漢代,興盛于明末清初,是河北省十大舞種之一,因其鼓面像一把團扇而得名。扇鼓作為一種表演工具,經(jīng)歷了乞討、賣藝、自娛自樂、舞臺表演四個階段。現(xiàn)在的趙州扇鼓表演風格歡快活潑,深受民眾喜愛。
曹麗敏1980年到趙縣文化館工作,接觸到趙州扇鼓以后發(fā)現(xiàn)“表演的人越來越少了”。她說,趙州扇鼓在趙縣有很多流派,但受“扇鼓是乞討工具”等舊觀念影響,很多人不愿學習。隨著老藝人的逐漸離世,趙州扇鼓面臨失傳。
作為一名文化工作人員,加上對傳統(tǒng)舞蹈的喜愛,曹麗敏從最初的“看一看”“跳著玩玩”決定好好學習這個民間藝術。
曹麗敏得知,趙州扇鼓以楊戶村扇鼓最具代表性,傳承已久。她決定去楊戶村拜訪扇鼓老藝人張四子,“我見他時他已經(jīng)生病了,左手癱瘓不能活動,我就把之前看過的一些動作跳給他看,他一一為我校正。學習鼓點時,我左手拿鼓,他右手拿槌擊打扇鼓,這樣教我。”
曹麗敏表示,表演趙州扇鼓首先要做到鼓點清晰,這意味著手上功夫必須練到家,“受到張四子師傅的肯定,我特別高興?!彼軕c幸自己之前有些舞蹈功底,才能在較短時間內掌握趙州扇鼓。
1992年,曹麗敏參與編導并表演的第一部作品《平原扇鼓》,參加中國民間音樂舞蹈比賽獲二等獎,自此她樹立了信心。
為了更好地普及和傳承趙州扇鼓,曹麗敏說,他們一方面是挖掘、搜集相關資料,整理成文字和影像;另一方面則是建立了趙縣石塔實驗學校、趙縣老干部活動中心等五個培訓基地,其中,楊戶村培訓基地保留原汁原味的傳統(tǒng)表演模式。
在趙州扇鼓的傳承過程中,曹麗敏注重改良創(chuàng)新,讓其更適用于觀看,更吸引觀眾。由此,她編排的《趙州扇鼓》、《妞妞扇鼓趙州情》等多個扇鼓作品搬上了舞臺,并多次獲獎。趙州扇鼓被列入河北省“非遺”時,曹麗敏也被評為非遺傳承人,并獲得“河北省民間藝術挖掘整理成果獎”。
已為群眾文化事業(yè)奮斗30多年的曹麗敏至今仍在努力,她希望趙州扇鼓這個富有特色的民間舞蹈藝術好好傳下去,讓更多人欣賞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