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重陽,秋高氣爽,云淡山青,此時登臨高處,矚目水色山光,頓感心曠神怡,不失為一大樂趣。《福建省重陽節(jié)的習俗,福建省重陽節(jié)風俗盤點》是華當教育網(wǎng)小編為您精心準備的,希望對您有幫助。
重陽登高,舊時多是讀書人的事。在泉州,“九月登高、飲茱萸菊酒,唯士人間行之?!?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0《風俗》)龍巖士子“重九為登高會,采茱萸、菊花,泛酒以飲。儒者游詠自適?!?清·道光《龍巖州志》卷7《風俗志》)建陽“士夫亦多援故事,登高飲唱,以樂嘉節(jié)?!?清·嘉靖《建陽縣志》卷3《風俗志》)政和“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登高飲萸酒多士人行之?!?民國《政和縣志》卷20《禮俗》)同安、南安、漳浦、古田、尤溪、順昌、將樂、光澤等地的舊志也都有類似的記載。一直到民國時期,登龍巖城翠屏、東寶二山的,主要還是學校的教師和學生。
重陽節(jié)放風箏在福建省內(nèi)頗為流行。風箏,形式多樣,以“九連環(huán)”為最雄偉?!熬胚B環(huán)”形如蜈蚣,剪彩為頭,具百四十四甲,長達四、五十丈,以大繩系于山石上,乘風則需數(shù)十人挽之。風箏在福州又叫紙鳶,福州方言“鳶”與“殃”類似,因此,有人在放風箏時故意將線弄斷,任其瓢落別處,認為這樣便可免去不幸與災殃。廈門、漳浦、海澄、南靖、詔安、龍溪、長泰、平和、漳州、平潭、永泰、建陽、崇安等地,在重陽節(jié)時放風箏已成慣例。尤其是兒童,以長細繩系之,出郊原乘風放縱,高飄入云,以為娛樂。風箏也有在夜間放的,而且還帶有點著燭火的燈籠。這種風箏施放起來煞是好看。夜放風箏盛行于清初,“重九,……放紙鷂曰風槎,夜系燈而縱之,明徹星河。”(清·乾隆《海澄縣志》卷15《歲時》)但這種風箏極易引起火災,后來官府予以禁止。
重陽節(jié)的糕五花入門,體現(xiàn)了地方特點。福州的“九重粿”(粿亦即糕),共九層,層層相聯(lián)又可一一掀開,藉符重九之意。店鋪出售時,將其切成菱形小塊,上插紅紙制的三角小旗,使人一望便知。建甌、浦城有五色“九重糕”,以米粉蒸制而成。廈門、南平、尤溪、大田、長汀等地,重陽日制作栗糕。建寧家家磨漿作糕,名為“層層糕”。建陽的糕則以紅薯、芋和梗米制成,并且還互相饋送。霞浦在重陽節(jié)這天,民間以屑米蒸糕,和以紅糖稱甜糕,調(diào)以鹽、肉稱鹵糕,這兩種都叫重陽糕。親戚之間互相饋送,特別是新婚的人家,尤重送頭年。福安則有七層糕,而在連城吃的是“薯糕”、“芋糕”,以致于俗稱重陽節(jié)為“薯姜芋卵節(jié)”。將樂有“陽陽包”,狀如餃子。其皮由芋頭、山粉和制而成,以餅、糖、油渣調(diào)均為餡,多包成近似三角形狀。整個制法如包餃子。但吃起來韌滑可口,勝過餃子。莆田除了有九層糕外,據(jù)《閩小記·閩酒米曲》記載,還在重陽這天采草為粬,“和米搗成如彈丸大”。
重陽除了吃糕外,還有些地區(qū)講究吃補品。在廈門,食羊肉以資調(diào)補,俗稱“補重陽”。在詔安,民間認為重陽節(jié)是全年中進補的最佳日子,因此,這天許多人家都要殺雞宰鴨,和上當歸、川芎、黨參等滋補中藥燉著吃。漳州民間重陽還吃柚子、番薯、芋頭、花生、西紅柿,據(jù)說吃柚子可以補腦,吃番薯、芋頭可以補筋骨,吃花生可以補手指,吃西紅柿可以補心肺。漳浦也有重陽節(jié)吃西紅柿的風俗,說是可以御寒。長汀的一些農(nóng)村重陽節(jié)時興吃板栗、燉母雞。
在一些地區(qū),重陽節(jié)也是祭祖、掃墓的日子。在莆田、仙游祭先墓如清明。仙游舊時習俗,重陽節(jié)祭祀祖墳的開支來自“介田”?!敖樘铩敝感值芊旨要毩r分剩余的田產(chǎn)。“介田”輪流種,祀先之后若還有盈余,再按丁平分。浦城舊俗,重陽日到祖先墳前焚楮帛,稱為“送寒衣”。沙縣、長樂也有重陽掃墓的風俗,稱為“秋祭”(春祭”在清明)。沙縣還有“搭重陽”的活動,即由道家設壇,百姓等搭上疏,祈求全家福祉。永定的一些地方做米飯,備牲醴,祭祖敬神。上杭則有重陽節(jié)在九皇宮祀九皇的俗例。據(jù)傳,上古有人皇者9人,故稱。上杭自九月初一至初九,男女多食素,名九皇齋。有的人家在八月底灑掃房屋,墻壁家具擦洗一新,人皆齋戒沐浴,至為虔誠。重陽這天,九皇宮建醮,一如中元、中秋節(jié)。松溪、永泰等地在重陽日清晨,采茱萸泛酒以祀先,祀后延親友共飲。龍海等地民間以麻糍祭祖,以柚子、甘蔗、番薯、芋、紅柿餅、花生等果品祀神。祭畢,家人分食,并以番薯皮、芋皮祭門檻,謂“剝鬼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