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共計57項)以及第一批至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共計32項),其中三明市共有8項列入該批代表性項目名錄,分別為將樂李寄斬立蛇傳說、泰寧“上清古樂”、大田及永安的雜技作場戲、尤溪桂峰黃酒釀造技藝、將樂大南坑陶瓷制作技藝、寧化伏虎禪師信俗、沙縣羅巖太保信俗、明溪寶劍制作技藝等。
將樂李寄斬立蛇傳說
李寄,將樂人,是古代中國民間傳說故事中的人物,出自《搜神記》,小時候因斬蛇除害而名傳古今。
傳說當時閩中有座山叫庸嶺,高山綿延數(shù)十里,在山的西北石縫中有一條大蛇,長七八丈,經(jīng)常危害百姓,每年都要送去童女祭祀。將樂縣的李誕,家里有六個女兒,沒有兒子,李寄最小,但決心應募作祭女,好伺機為民除害,便要應征前往。父母慈愛,終究不讓她去。李寄自己偷偷地走了,最后李寄訪求好劍和會咬蛇的狗,將蛇殺死了。
泰寧“上清古樂”
泰寧“上清古樂”是北宋以來流行于泰寧及方圓十幾個縣、播遷于臺灣和東南亞國家的民間式音樂,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和古代音樂藝術園中的一朵奇葩。
據(jù)《八閩通史》《泰寧縣志》記載,早在宋代,在泰寧周邊縣、鄉(xiāng)、村流行的道教基本上屬于建寧人黃舜申(號雷淵真人)傳播的清微派道教。這一教派在舉行法事活動中所運用的音樂便是“上青道曲”,有獨唱、齊唱、吟唱的歌曲和吹奏、彈、拉、打擊器樂演奏的曲牌,內容豐富、曲目繁多、風格獨特。
大田和永安雜技作場戲
福建大田朱坂村及永安槐南村的作場戲是由宗族制度傳承,以祈豐保民為主要功能的演劇形式,體現(xiàn)了“宋元雜劇”遺風。
朱坂作場戲又稱“豐場戲”“闊公戲”,由廖、余兩姓子弟共同演出,1949年以前每隔10年,逢辛演出,如今5年一舉,豐場演出舊例從正月初一延續(xù)至清明,現(xiàn)于元宵結束?;蹦献鲌鰬蛴稍摯妩S氏宗族組織演出,通常連演兩年,歇兩年,再連演兩年(如今每年都演),演出時間在正月十五之前,現(xiàn)確定為初七與十三。朱坂、槐南兩地作場戲的演劇組織、制度、出目及演出形態(tài)保留了許多傳統(tǒng)文化特征。
尤溪桂峰黃酒釀造技藝
桂峰黃酒釀造技藝歷史悠久,據(jù)《蔡氏族譜》記載,早在北宋淳祐7年(公元1247年),蔡氏祖先就已經(jīng)用傳統(tǒng)工藝釀造出了黃酒。同時,其族人把該酒釀造之法進行記載,且立下“傳宗不傳外”規(guī)矩。
據(jù)悉,該項傳統(tǒng)技藝已傳至第31代蔡文明。在各方支持下,其傳承人蔡和書注冊成立了尤溪縣洋中鎮(zhèn)蔡嶺坊家庭農(nóng)場,專注于桂峰黃酒釀造傳統(tǒng)技藝的傳承和發(fā)揚。
將樂大南坑陶瓷制作技藝
將樂陶瓷生產(chǎn)源遠流長,至宋代進入繁榮時期,歷經(jīng)歲月洗禮,僅存安仁鄉(xiāng)蜈蚣鼻大南坑陳記柴窯陶瓷廠。同時,該陶瓷廠也是福建省為數(shù)不多的手工拉坯制陶廠,其仿古陶瓷產(chǎn)品成了“香餑餑”,遠銷北京、上海,內蒙古、臺灣、日本等地。
陳記柴窯陶瓷廠經(jīng)營者陳克余從13歲跟隨父親陳子和學習制陶,至今已50多個年頭。他說:“希望通過自己的一點點努力,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把制作文化弘揚出去,讓游客從這里找尋到一點手工制陶文化的歷史印記。”
寧化伏虎禪師信俗
寧化也有一些獨特的客家民間信仰,甚至有一些閩西客家人所崇拜的神靈就源自寧化。如閩西客家地區(qū)至今仍普遍崇拜的伏虎禪師,在長汀童坊“鬧春田”和永定陳東巖太村六月初一迎神賽會,其主角都有伏虎禪師。
據(jù)傳,伏虎禪師為北宋時佛教高僧,本姓葉,法名惠寬,出生在寧化縣安遠鎮(zhèn)伍坊村的葉嶺。其在汀州開元寺出家為僧,遍游諸方叢林,訪師學道,領悟佛家要旨,然后返汀。時境內虎豹出沒為害,據(jù)說他以解脫慈悲力馴服虎豹,于是眾稱之“伏虎”禪師。伏虎禪師的主要事跡除了馴服老虎等野獸外還有禱雨救旱,為民救難除害。
沙縣羅巖太保信俗
羅巖太保廟位于南陽華村,據(jù)廟內現(xiàn)存一古鐘的鑄文落款為“宋嘉慶六年”,以此推斷古廟建于公元1213年之前。但羅巖太保廟祈蛇的歷史卻可追溯至上古閩先住民原始的蛇神崇拜,被人類學家稱為“閩中原始多神崇拜的活化石”。傳說玉皇大帝有感于太保爺生前為保鄉(xiāng)邦,吞毒藥,斗五鬼的忠烈精神,賜封英烈太保侯王,據(jù)傳受封賜地就在羅巖山,故又傳羅巖廟為太保祖廟。
羅巖太保廟歷經(jīng)各朝各代,沿襲傳承,至今建筑具有濃厚的宋代風格。明嘉靖年間,延平郡守祈于廟,分香火,平虎患,寺廟再次重建。1983~1985年羅巖廟經(jīng)民間集資修復,借其山水風光建成羅巖山旅游風景區(qū),年接待香客10多萬人次。
明溪寶劍制作技藝
明溪縣是純客家縣。從唐代開始,北方流人為避戰(zhàn)亂陸續(xù)向南遷移,在南遷過程中,他們不僅要適應惡劣的環(huán)境,還要飽受戰(zhàn)亂和匪患之苦,所以兵器就成為必不可少的物件,其中,就包括劍。一把寶劍,對客家人來說,不單純是件保家自衛(wèi)的兵器,更是客家南遷文化的沉淀。
雪峰寶劍廠的廠長賴慶發(fā)是祖籍山東的客家人。唐朝末年,威武節(jié)度使王審知南下福建,在閩國境內廣為開礦,冶煉鑄劍,武裝軍隊,一批能工巧匠由此將鑄劍工藝傳承下來。賴家先祖一路跟隨王審知,并一直留在福建為王審知的軍隊鑄劍。1000多年來,賴家世代為鑄劍師,經(jīng)營寶劍生意。到賴慶發(fā)這一代時,已經(jīng)歷幾十代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