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調查》欄目組接到群眾舉報,村里投入不少資金建成的新公廁常年掛著鎖、關著門,成了村民口中“只好看不好用”的擺設。一邊是嶄新的公廁“鐵將軍把門”,一邊是村民無奈繼續(xù)使用“臟亂差”的老舊旱廁?!靶聨i門、舊廁熏人”“新廁建而不用”成為一些農村地區(qū)常見的現(xiàn)象。
耗資230萬元新建的23座農村公廁,卻被一把鐵鎖隔絕了與村民的距離——山西稷山縣的“公廁之困”,撕開了基層治理中“重建設輕管理”的老問題。嶄新的瓷磚、齊全的設施、上墻的管理制度,與百米外旱廁的刺鼻異味形成鮮明對比,更讓“農村人居環(huán)境整治”的政策善意打了折扣。
根據(jù)七部門《關于加強農村公共廁所建設和管理的通知》,農村公廁需“確保專人管、有經費、定時清,無異味”。但在稷山縣,部分村莊卻以“村民素質低”“清掃麻煩”為由,將公廁變?yōu)椤盎顒尤諏佟?。吉家莊村作為示范村,公廁僅在“有活動時開放”,日常則大門緊鎖;東里村的新建公廁甚至從未啟用,理由是“使用會產生費用”“維護困難”。這種“怕麻煩”的邏輯,本質上是對民生需求的漠視。既然財政資金已投入建設,為何吝于后續(xù)管護的人力物力?既然設施已達標,為何要以“素質論”預設村民行為,而非通過宣傳引導培養(yǎng)文明習慣?
更深層的問題在于政策執(zhí)行的“中梗阻”。從中央“人居環(huán)境整治五年行動方案”到地方財政獎補項目,農村公廁建設本是自上而下的惠民工程。但在一些地方,公廁建完之后便成了擺設,無人管理,禁止使用,最終“中看不中用”。這種“建管脫節(jié)”問題暴露出項目監(jiān)管的缺位:資金如何使用、建成后誰來負責、村民訴求如何反饋,這些關鍵環(huán)節(jié)的模糊,讓“為民辦實事”異化為“向上交差”的政績秀。
農村公廁的“鎖門之困”,絕非孤例。近年來,部分地區(qū)在鄉(xiāng)村振興中熱衷“看得見的工程”,卻忽視“用得上的服務”:耗資百萬的文化廣場淪為晾曬場,嶄新的健身器材銹跡斑斑,與此次“鎖門公廁”如出一轍。這些現(xiàn)象的共性,是將“民生”異化為“景觀”,把“實效”讓位于“數(shù)據(jù)”。正如村民所言:“廁所建得再好看,鎖著門就是擺設?!?/p>
破解困局,需從三方面發(fā)力。其一,壓實管理責任。明確公廁管護主體、經費來源和考核機制,將“是否正常開放”“村民滿意度”納入基層干部考核指標,避免“重建輕管”的形式主義。其二,轉變治理思維。以“村民需求”為導向,通過村民議事會、積分制等方式引導參與公廁管理,而非簡單以“素質低”標簽化群眾。其三,強化監(jiān)督問責。對財政資金項目開展“回頭看”,嚴查“半拉子工程”“擺設工程”,讓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讓惠民政策真正落地生根。
廁所雖小,連著民生。若民生工程只停留在“被參觀”“被拍照”的層面,再漂亮的公廁也只會成為治理能力的“照妖鏡”。期待稷山縣的“鎖門公廁”能成為全國警示:鄉(xiāng)村振興不是“建了什么”,而是“用得怎樣”;民生溫度不在文件里,而在村民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