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新發(fā)地市場的大蒜交易區(qū),聽到關于今年大蒜價格是否上漲的問題,批發(fā)商表現出“這還用問”的神情。事實上,在北京豐臺區(qū)的兩家大型超市,其中一家蒜頭(干蒜)標價6.99元/斤,另一家則按袋計費,袋裝5個蒜頭的標價5.9元/袋,袋裝10個左右蒜頭的標價8.9元/袋。(5月20日 每日經濟新聞)
5個蒜頭5.9元,折算下來,一頭蒜1.18元。今年蒜價之高企,由此可見一斑。難怪有網友調侃說,“家里有礦不如家里有蒜”。在鮮蒜批發(fā)領域,從業(yè)者介紹稱,去年收購鮮蒜最便宜的時候每斤只有大約四五毛錢,今年收購價已經達到2塊左右,比去年高出了約四倍。即便是在山東、河南、江蘇等主產區(qū),終端價格也低不到哪兒去。
谷賤傷農,蒜貴會讓蒜農樂開顏嗎?理論上是這樣,現實卻未必如此。事實上,因為近兩年大蒜的價格相對較低,去年春夏之交一度還出現“賣蒜難”的現象,所以今年大蒜的種植面積比去年是有所壓縮的,一般預測壓縮的總體幅度會在25%左右。再加之,去年云南洱源縣為保護洱海全面禁止種大蒜,這些宏調舉措也對鮮蒜的價格產生了一定影響。換句話說,蒜農早就壓縮種植面積了,出貨量少了,就算單價高了,實際上利潤也有限,尤其是對于批量租地種大蒜的承包戶而言。
從“蒜你狠”到“沒蒜準”,在暴漲與暴跌之間,消費者固然是一臉蒙圈,蒜農更是沒撈到什么好處。更重要的是,這種漲跌交替的過山車現象,亦為游資長袖善舞提供了作妖的空間。這就有點像最近大熱的“蘋果自由”話題一樣,2個蘋果要賣16塊錢,消費者的抱怨甚至驚動了國家統(tǒng)計局,其發(fā)言人在5月15日上午回應稱,鮮菜鮮果價格上漲,明顯是受極端天氣等季節(jié)性因素的影響,這種季節(jié)性的短期沖擊不具有持續(xù)性,鮮菜鮮果價格上漲不會持續(xù)在高位。大蒜也是這樣,從更長時間段來看,這種節(jié)令蔬菜顯然不會“持續(xù)在高位”,但市場自發(fā)性的弊端卻在這波漲價潮中暴露無遺,這不免叫人感慨:農業(yè)產業(yè)化的口號喊了這么多年,蒜農發(fā)家致富怎么還像是趕在市場的屁股后面賭博一樣呢?
現實是明擺著的,蒜農總是追著市場跑,而市場總是躲迷藏,結果就是“互愛互傷”。那么問題就來了,在這個追與躲的游戲中,對農業(yè)產業(yè)化負有指導責任的地方農業(yè)部門呢?這個問題當然可以化為更具體的追問:一是在這個大數據時代,大蒜產供銷的數據為什么不能及早抵達農戶手上?靠天吃飯的粗放種植何時是個頭?二是規(guī)模經營與產業(yè)化經營為何遲遲成不了氣候?租地要錢、蒜種要錢、化肥農藥要錢、澆水施肥要錢、種植采摘要錢……在人力成本急劇攀升的今天,大蒜等農產品抗風險的能力似乎越來越弱。想問一句,賣不掉的大蒜為什么不能成為下一輪行情之前的存量呢?這就涉及到倉儲及策略等一系列專業(yè)化考量。
解決這個問題,云南等地的“多多果園”等固然是實踐探索,但除了頭部平臺的企業(yè)社會責任,更重要的還是訂單式生產、合作化管理、數據化經營。成本降下來、服務提上去,散戶蒜農才有可能對抗天氣等不確定的變量,在波詭云譎的市場兌現勞動的幸福與尊嚴。一句話,菜農增收不能靠天賜,面對“蒜來蒜去”的變局,亟待職能部門的系統(tǒng)性作為。